文|李玉洋
时下,诉说乡愁的各种文本琳琅满目。乡愁成了时尚、时髦、新潮,成了人们时常谈起的话题。大家以不同的形式、语言、笔法、体裁倾诉着、描绘着、书写着各自的愁丝恨缕。但是,乡愁的根柢是什么?乡愁的启示是什么?人们为什么有那么多难以倾诉、无法排遣的乡愁?乡愁将把人们的生活、未来引向何处?这些问题,需要在认真阅读中深刻思考,寻求满意的答案。
《画蛇者说》
蔺时工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蔺时工新著《画蛇者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集。这部由几百个故事组成的48万字的随笔,诙谐、隽永、机智、凝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香醇的乡情、乡恋、乡愁,如同用一丝金缕,把一个个散乱的玛瑙、珍珠、精金、美玉般的人和事,穿成了一条炜煌耀眼的项链,读来耐人寻味,余韵悠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在他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却是你心目中一辈子呵护珍视的神圣。乡间的零零碎碎,是乡愁不可或缺的要件。《画蛇者说》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画面:卖小鸡儿的、打锡壶的、卖窑货的、磨剪子抢菜刀的、打炉子锔锅的,还有媒婆、神汉、邮差、裁缝、讼师、仵作、吹鼓手之类的三教九流。大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深埋的记忆里,肯定谛听过这些高一声低一句邈远高妙的市声,见识过那些出神入化、花样百出的五行八作、能工巧匠。这些书写、叙述,使人们记住了过去岁月中那些引人入胜的奇技淫巧,记住了艰难困苦中令人难得的莞尔一笑。这就是乡愁的魅力,这也是乡愁带来的乡情、乡恋。当然,回忆过去,记录过去,更是为了感恩今天,奋进明天。
正因为我们离开了故乡,从而才得到了故乡。《画蛇者说》以其生活为底色,描写了故乡白家楼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纯朴自然的邻里情谊。白家楼是一个特殊的地标,是一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沃土。弯弯曲曲的胡同里蕴藏着千奇百怪的故事,水光潋滟的湾坑里荡漾着鸢飞鱼跃的宝藏,黄发垂髫们妙趣横生的言谈话语中充满了为人处世的哲理,一个个散落在山岭沟壑上的村庄更是传承着民间机智幽默的“给事中”,正是这方水土的滋养培育,才有了《画蛇者说》信手拈来的一个个人物,一件件故事。
《画蛇者说》中大量的乡间人物,我们姑且称之为“乡贤”或“社会贤达”。他们是仁义道德的化身,是礼义廉耻的标本,更是乡村生活的魂魄,是乡间的元气正气。比如,村良种场负责人封本掌,手握熬膏药的绝技,治疗面部神经麻痹,一贴扶正,两贴复原,三贴绝无后患,最为传奇的是为省长治疗面瘫,三贴膏药贴完,神了,重病在身的省长摆脱病魔,容光焕发与国外友人握手言欢;四大爷,一辈子罗曼蒂克,笑对人生,就是脾气邪乎,爱和人“对着干”“反着玩儿”,你说蜂蜜忌大葱,他干脆大葱蘸着蜂蜜下酒。活着玩儿,玩儿着活,有趣;大厨本梓,一个能做四八席、八八席的庄稼厨子,知礼道法,昭穆有序,老爹去世,见了小近三十岁的当家小叔,趴在地上,把头磕得山响,是一个乡村道德礼法的活标本;老革命兴和书记,热爱科学知识,不遗余力地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平时也注意学习农业科技,什么光合作用、氮磷钾配比、良种良法配套等都能说出一二三来,最可爱的是,老领导爱炒菜、会炒菜,一个十四级干部,喝高了便对他人嚷嚷“我实在不愿意干这个差事了,就愿意炒几个菜”;滕大哥,一个老实厚道、寡言沉默的人,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关爱有加,时时照拂,不时关照朋友们,“这个小兄弟不错啊”;开茶房的王大娘,不经意间当上了村长,利用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到上边找市长县长要钱,再高的门台子也敢进,把村里的公益事业搞得很好,村民们感恩戴德。
这些人物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教养、经历、性格、职业差异悬殊,地位平凡、平淡甚至卑微,但崇德向善、行端立直是他们的主流大节。他们是乡愁的主角。他们积极勇毅的人生态度和坦荡正派的品格,值得认真发掘、淬炼、升华。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必然催生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亦必然地发生激烈的摩擦、碰撞、裂变、聚合。深入发掘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赋予乡愁以新的意义,在继承中发展,在赓续中创新,对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画蛇者说》一书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幅醇厚朴素的风俗画,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乡村人物,复原了一场场难以忘怀的生活场景,如同一股甘泉、一阵清风,醇厚绵长,清新悠远,令人舒心畅怀,提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