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康熙皇帝不仅武艺高超,而且文章锦绣,那真是文韬武略,世人难比。然而康熙皇帝自恃才学非凡,也就常常傲气十足,不把朝中官员放在眼里,特别是在他主持编撰了《康熙字典》后,这种蔑视下属的心态更是日益浓厚,时常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是天底下第一号有学问的人了。
这一年他心血来潮,乘全国各地举子进京赴考的机会,竟改姓化名,装饰打扮成一个应考举子,欲丢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华。康熙皇帝以为自己十拿九稳能夺个状元魁首。谁知这一次的主考官是直隶蔚县的刑部尚书魏象枢。这魏象枢向来廉正耿直,敢于进谏,满朝文武官员交口称赞。到了考试这天,各地举子蜂拥而至。在考场,众举子纷纷就坐,等待着主考大人来出题。这时,主考官魏象抠巡视了一圈后,无意中发现有个考生气宇非凡,好生面熟。再仔细一看,嘿,这不是我主圣上吗?他跑到这里干什么呢?哦,准是又想出出风头凑热闹,显示自己的才华。魏象枢虽然对康熙皇帝的文韬武略敬佩有加,但却一直看不惯他这种处处出风头的行为。只是魏象枢装作没发现皇帝的样子走出考场。不大工夫,魏象枢又回到考场,为众举子散发考卷。发完考卷后,又随手把一把剪子“啪”地一声抛向屋内的明柱上,便转身离去了。众举子不知其意,便苦思冥想地答了部分试题后,又等着魏象枢前来出下个题目。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当魏象枢再度进来时,收卷的时间也到了。只听魏象枢高声吩咐道:“众位,时间到了,收卷啦,收卷啦。”众举子疑惑地瞪大眼睛说:“考官大人,你这考题还没出完呢?怎么就收卷啦?”“请看。”魏象枢用手一指明柱上的剪子说,“众位,这墙柱上不就是一道题吗?”“这“众举子皆哑口无言,无以答对。原来这把钉在明柱上的剪子就是一道考题,只须答出“抛剪破木”四个字就行了。可是包括康熙皇帝在内的众举子哪里知道这题的意思:一个个哭丧着脸扫兴而归。康熙皇帝虽然才思敏捷,可由于一开始就琢磨魏象枢抛出的那把剪子,到最后也没猜出个所以然来,反而连别的试题也没答完。这样一来,康熙皇帝只得了个第五名。他心里不服气,就去询问主考官魏象枢。魏象枢还是佯装不认得地瞟了康熙一眼,说:“你这第五名还是勉强的哩。”说着就随手在纸上写了一首诗递与康熙皇帝。只见写道:“生来本是帝王命,何必逞能扰凡尘。须知世间古今事,能人身后有能人。”
康熙皇帝读了这首诗后脸一红,随后又厉声怒喝道:“哼,真是岂有此理!”魏象枢见康熙皇帝真的发怒了,于是显出惊讶的神色连忙跪地磕头说:“不知我主驾到,臣失礼了。望圣上恕罪。”康熙皇帝心想:金榜
已经出了,再改也不可能了,再说别人也不知道咱是皇上,为此事问罪于魏象枢也不妥。一来满朝文武大臣不服,二来张扬出去自己脸上也不光彩。不如干脆饶了他吧。于是就什么也没说,转身就走了。而魏象枢心里着了急,本来是想给皇上点难堪,杀杀他的傲气,没成想却让其当众出了丑。这玩笑开大了,这还了得。
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即在榜文上用朱笔加了个注解:“第五名为四名之魁首。”这件事过去后,康熙皇帝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同时也发现朝中大臣们也不乏能人,便收敛了不少,再也不目中无人,傲视一切了。这事以后不知
怎么就传到了民间,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再后来人们喝酒时猜拳行令,也戏谑地称呼起“五魁首”了。有关“五魁首”的来历说法很多,可在蔚县,这样的传说一直流传~了好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