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巷,距离扬州主城区12公里,驱车20分钟就能到达。这是个有历史的小镇,至今保留着乡村自由贸易传统:每间隔五天左右,即逢公历的5或10,乡民会不约而同到镇上某个地点集中,带着自家需要出售的物品,也可以来采购自家需要的物品,这种传统叫做“赶集”,当地也叫“逢集”。
乡村集镇上,物品买卖大部分与农业生产有关,在我这个身居都市的人看来,处处新奇而有趣。
这个瘦瘦的大叔卖的是砧板。老大爷说,他家一棵白果树砍了,做成这几块砧板:“你看你看!正宗的白果树。”我问他:“为何好好的白果树要砍了?”他说,现在白果树多了,不值钱了。那么大的树,跟庄稼抢阳光抢肥料,每年还结若干的白果,掉一地没人要,烂了会让土壤变酸,种庄稼不灵光。
想起30多年前,谁家要是有一棵大白果树,简直就是土豪。真是30年河东转河西。
各种竹篮子。主人肯定是个手艺不错的篾匠,瞧那小元宝篮子做的多波悄!至于那两把粪勺子,是半成品:配上长短粗细适中的毛竹柄,赚的就是这个钱。毕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会给勺子装竹柄。
寂寞的木匠。是不是在回顾曾经吃百家饭的美好时光?世界变化快,二分是无奈,这古旧的大凳子现在有多少人会买呢?
机械加工的凳子以及塑料凳子混在手工做的木凳子里,愿买愿卖。难怪木匠郁闷。卖凳子的还代卖鸡蛋,还有貌似压井上的把手,这跨行也算厉害了。
这位大哥半蹲在墙角,嘴里悠闲地叼着一支烟,守株待兔等人来磨剪子磨菜刀。你别说,生意还不错。农民日子在变,我以不变应万变:到什么时候总要吃饭吧?总要杀个鸡切个菜吧?。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各种农具,搞不清主人到底是铁匠还是木匠?给他个平台,说不定能搞个跨国公司?
乡镇杂货店,物品那叫一个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这位大妈在选种子。春天来了,好种菜了。
这老太太卖的菜肯定是自己种的了。称重还用老式杆秤。付钱嘛,现金最受欢迎。就别难为农村人了,你扫码付款,钱就落到孩子手机上,咱老年人连个响儿都听不到!
多好的马尾苗编的笤帚。可惜买的人不多。如今农村家家地砖地板,拖把吸尘器扫地机器人全上阵,这笤帚,一年到头用不了几次。
这是拦网。养个鸡呀鸭呀鹅呀,没有拦网不行。小鸡小鸭挺可爱,到处拉屎是祸害。农村人现在也讲究呢!
冬天过去了,翻新棉花胎的生意自然冷清了,店主索性躲在里面不出来。
东西卖不卖得掉无所谓,下一个集再来一趟就是,反正没花什么本钱。毕竟春寒料峭,来一碗街边店刚下的热乎乎的面,爽!这小日子过的!
民以食为天。面条店,现做现卖的是水面,卖不掉的晾干,就成了挂面。
卖完回家罗!骑着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大妈,正规的“机械化部队”。
也有特立独行的。这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就骑个脚踏三轮车,顺溜着呢!嘿嘿,咱农村人赶集,赶的就是那一份悠闲!
随着社会进步,商品极大丰富,买卖方式逐渐多元化,比如农村人也会通过互联网买卖货物,但有些乡村人还是乐此不疲地赶集,宁可耗费半天时间。可能,他们在意的是那种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那买与卖之间最温暖的寻常,才是充满烟火气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