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每当我们走在街头巷尾
总是能听到各种小摊小贩的吆喝声
但曾几何时
我们却突然发现
那些“磨剪子嘞抢菜刀”的吆喝声
已经很少听见了
和这些小摊一起消失的
还有修鞋、修自行车、
配钥匙、改衣服等服务
但市民们对于这些“小修小补”
服务的需求仍然存在
那么这些“小修小补”去哪了?
上午,记者来到市区人民路华山路东南侧的欣乐城便民服务疏导点,连片的中式古典造型的修理棚前,前来修补的市民络绎不绝。今年53岁的摊主王海美忙着给一位市民缝补毛衣,这位市民毛衣无意间被钩了一个洞,扔了感觉有点可惜,就过来问问有没有办法,“没问题,我帮你补好。”王海美已经缝缝补补了20多年,一双巧手一会儿就将衣服破洞修补完整,“刚开始,在市区建新路摆了个小摊,前几年搬到欣乐城,环境好了不少。”
“今天特意拿了一件皮衣和一双鞋子过来缝补,这里摊主手艺都好着呢。”市民陈女士笑着说道,“欣乐城这个便民服务疏导点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家里有衣服需要缝补,我们就会来这里。”
据了解,欣乐城便民服务疏导点自年由团结街便民服务店整体搬迁而来,如今设有19个“小修小补”的摊位,不仅有缝补摊,还有配钥匙、修鞋、修手表等摊位,“除了这个较大的便民服务疏导点,在南北城区的各个社区还设有共35个便民小修摊。”市城管局市容科工作人员黄振安介绍,“便民小修摊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却给市民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和平一村门口的便民修理摊,57岁的摊主黄兵正忙着给附近居民配钥匙,“最开始我只会配配钥匙,后来自己琢磨学会了修车、修鞋等,会的手艺多了,也多了‘揽客’的手段。”干了20多年“小修小补”的黄兵坦言,活到老学到老,这些都是基本维修服务,恰恰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附近居民有什么需要都愿意来找我,自己也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挺好。
“昨天下午去实验幼儿园接孩子,半路上电瓶车的手把脱落了,幸好黄师傅帮我修好了,没耽误我接孩子。”住在周边社区的居民顾女士笑着说,家门口的修理摊真是太方便了。
“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是人间烟火,更是关系百姓生计。只要老百姓有需要,那它就不应该被城市扫进“历史的角落”,而要为其留出“一席之地”。
记者走访发现,现在分布在市区各个社区的便民修理摊摊主都是“全能型”,虽然从事这一行业的摊主们年龄普遍偏大,但他们的存在,切切实实成为城市生活的“润滑剂”,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包容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