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泉傍水兴业圩子墙内安家

济南以众多的自然泉群享有盛名,冠以泉城。在72著名的泉群之外,还有几十个泉系遍布大街小巷,素有家家泉水之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趵突泉是众泉之首。

趵突泉以三股独特的泉水,喷涌如柱,雨量充沛的季节,咕突咕突的水花升腾有半米多高,水波声音传到泉池的石璧上迴响优雅悦耳,绵绵不绝,在冬季更是奇美,泉水出水温度常年18度,遇到天寒地冻,上升的水汽和冷空气形成汽雾袅袅,赵孟有诗句赞美“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

趵突泉常年涌出的泉水分别导入济南老城的南护城河,东护城河和西护城河汇入大明湖,后经北门,也叫北水门流入小清河。趵突泉在济南老城区护城河的西南角,泉水给人们提供了丰盈的饮用水源,形成了御敌护城的环城水域,同时也吸引了睿智的有志之士,依泉傍水兴建了众多的企业,象山东省第一座建在护城河上的水电站(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就是用趵突泉的泉水做动力发电。

在五龙潭泉群(生产渠到西护城河之间)周围更是企业林立。象造币厂(年建济南铜币厂,停止铸币后在原址建泺源造纸厂,是山东省第一家,全国少有的机制造纸厂)还有多家面粉厂,染坊,酒作坊等等都是看好趵突泉及周边泉水优势,依靠水源,兴建产业。说是济南部分产业的发源地一点也不过分。由西护城河向南过剪子巷,花墙子街,南新街,这条轴线的北段是工业区域,中段剪子巷及东西延深是商贸区域,而南新街东西片区则是居住和服务的区域,形成了“北工,南居,中贸易”的格局。今天重点说说“南居”。

济南老城区,在明洪武年间建有城墙,城墙周长米、高10.7米、阔16.7米,有西门、南门、东门,并筑有瓮城。清代中期在济南的外围(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统称为城郭。这就是兵书上所谓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市防御体系。)建了圩子墙,东起现在的花园庄向南到文化路向西至杆石桥、顺河街往北一带,约计20公里。而南新街片区就位于老城墙以外,圩子墙以里,也就是现在的泺源大街以南(包括泺源大街),文化西路以北(包括文化西路)东起山水沟,西止杆石桥顺河街。(广智院街,东,西双龙街,营盘街,南新街,上新街,徐家花园街。)

由南新街东口向南可以从建新门出圩子墙,正对面是齐鲁大学的大门,西行向南拐过青年桥不远就是马鞍山。这片区域位于济南老城的西南方,既人们常说的南关,西关一带。介于城郭之间,宜住易防,进出方便。根据遗存的建筑看,大部分房屋是清末民初时期兴建的高档的住宅院落。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园林式建筑的张家花园。(现在的万竹园)还有带地下室的小洋楼。也有前门在南新街,后门在上新街的大宅院沙家公馆。是商贾富豪,军政要员,社会名流云集居住的地区。鲁安先生在《南新街忆旧》和夏威夷老师《上新街》《徐家花园往昔勾陈》等诸篇系列文章中详实,客观的忆述了居住在这片区域的新旧住客,过往更迭的往事,还有几位写者记录许多这个片区的回忆资料。现在说说我有几处不清楚的大院,也是抛砖引玉,请了解的朋友给指点迷津。

先从趵突泉南门对面的南新街1号说起,一号大院门朝东,院内是东西向的平房,最北面的北屋后邻是清末民初时期建的劝业场南边的店铺(后为国货商场)也是劝业场东北门的进出口。院内有一排东屋,东屋墙外挂有几个方形的大门,大门在我记忆中没见打开过。门外是非常平整的水泥坡道,里高外低。象是现在消防队的建筑结构,有人说是过去的警察署,我的推测是消防署,原因是,一是此处离水源近,汲水方便,二是这片地域店铺林立,住户集中。三是根据房屋构造,多扇大门对外,进出方便。也可能是过去的警察署和消防署同在一个大院,这只是猜测,希望以后能查到资料,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记忆中是后来的山东省民政厅的宿舍,曾经任职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的金宝珍部长曾在这个大院内住过。

沿街南行,南新街3号是一个门头房,对门是南新街12号,这是个奇特的建筑,青石条台阶有近一人之高,台阶北侧墙面上镶嵌有拴马石。厚重的大门下有门踢搭,踢搭两端有规矩方正的门枕石。看门洞是大户人家的气势(过去四合院宅门是有等级和讲究的,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等等。)门廊宽阔,高大,敞亮。进大门对面是影壁墙,右手边是三间南屋,室内木板和玻璃装饰墙面,有仕女图案。木地板,地板下面有两间明间和一个暗房地下室。北屋三大间,西端有一木制楼梯通往楼上的一大间闺房。厕所建在东屋北侧,有瓷质立式男性小便池挂在墙上,里间是厕坑。外边还有铁制压水井。房东是一位何姓经营丝绸的老板,其女儿就住在高起的闺房中。

整个院落是前后院的“四合院”,只是南地下,北高起。整栋建筑石砌到顶,在建筑物北侧高起的部分有现在的三层楼房高,北墙开有一窗,象是城墙上的瞭望台。在周围一片平房的衬托下有金鸡独立,一览众屋皆小,唯有我独高的感觉,在这栋房子的最高处看北向的老城区和趵突泉,万竹园一览无余,设计者的用意我们不得而知,房屋拔起的高度,独特的造型,优质的石材,精心的设计,高高的台阶应该是南新街民宅中最为独特的一栋建筑(说独特是因为南新街的宅院无论是四合院还是小洋楼都是四平八稳,方、正对称,中规中矩,而此建筑是北面房比南面房高出很多,南屋有地下房间,高台子大门前的石阶也是南新街最高的。象建大桥时两边的桥头堡,形象的说象是南新街的“街头堡”)

过了三号再向南走,紧接着右转,是凹进去一块U形地,路北第一家是民政厅的接待处,再往里(西)走到底是劝业场的东南门,路西一家有赵姓人家居住。紧挨着路南有一小院,两家姓时的和一张姓人家住户。东邻是南新街粮店,在大家吃供应粮的年代,粮店是大部分居民月月必须“光顾”的地。南新街粮店有一段时间年年要热闹几天,到了秋季,地瓜(红薯)下来之后,粮店会进一大堆地瓜,通知居民,邻里街坊也会相互转告,瞬时间大人小孩提篮拿桶,拎袋携筐,走出家门,人多时会拐弯向南排出长长的队伍,左邻右舍也是见面相互打着招呼,老人把自带的筐子、水桶倒过来坐在上面,静静地看着年轻人仨仨俩俩,叽叽喳喳,说说笑笑,聊天叙事,好不热闹。因为人们喜爱吃鲜地瓜,比地瓜面、地瓜干好吃得多,而且是占地瓜粮的供应计划。那个时刻是“吃瓜群众”“围观”最集中,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光,也是我见到的在小小的南新街巷最为“壮观”的场景。

往昔趣事,已成过去,但是这块风水宝地给安居乐业的民众留下了详和快乐的历史记忆。

文/承波

感谢朋友裴慧、画家吴欣民、钢笔画家李艺、赵丽提供信息和图片

年6月28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