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万物吐故纳新,是让孩子接受自然和文化双重浸染的好时机。
家长们可以利用清明节,比如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了解自然,还可以跟孩子一起朗读诗歌,也可以利用清明节祭祀的特点给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课。
1清明的由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怎样成为传统节日的呢?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现在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气氛。
1踏青,亲近大自然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2清明节“食俗”清明节除了有很多习俗,还有很多“食俗”呢!下面这些道色味俱佳的清明美食,不妨一起品尝一下。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做法是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现在店里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当作春游小吃。清明粄(bǎn),是清明节必备的传统小食,就是一种由大米、糯米粉或者木薯粉等做成的一种小吃,类似于糕点。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
清明粄广泛流行于江浙、客家、闽南及潮汕、广府地区。各种粄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大同小异,主要有甜馅或咸馅。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暖菇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汉族名点,属于闽菜系。福建泰宁县民间每年在传统的"春社"这一天,农村家家户户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
暖菇包的皮,由暖菇掺和在普通粳米的米浆里制作成。暖菇,学名叫鼠曲草,初春生长于田野,性味甘,早春采摘后洗净晒干,芳香扑鼻,有化痰止咳及强肾益筋之功效般有两种,一种是菜馅,通常是由腊肉、春笋、香菇等混炒而成;另一种是甜馅,主要原料是红米豆、红糖。在形状上,菜馅做成长形,甜馅的做成圆形,以便区分。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sǎn)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新中国成立后,寒食节逐步与清明节融合为一天,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馓子也继续流传下来。
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子推馍一个重约一斤,用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工具,以及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用旺火蒸出。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馕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节,青岛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旧时青岛地区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清明吃鸡蛋,源于古代的上祀节。昔日,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这其中也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
有些地方还有“撞鸡蛋”的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大家拿着鸡蛋逐一碰撞,看谁的鸡蛋硬,图个好彩头。
3读一读关于清明的诗和文章过节
逢到节令,我们依着老例祭祖先。我家过节共有三桌。上海弄堂房子地位狭窄,三桌没法同时祭,只得先来两桌,再来一桌。杯筷碗碟拿不出整齐的全套,就取杂色的来应用。蜡盏弯了头。香炉里香灰都没有,只好把三枝香搁在炉口算数。总之,一切都马虎得很。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想象的。节选自《过节》/叶圣陶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
温馨提示:今年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清明期间可以网上祭扫,鲜花祭扫、植树绿化开展祭扫活动,或委托在家的亲戚朋友代为祭扫,小规模家庭追思,通过建立亲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