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春秋第一章三十一跳黄河打瓦

跳黄河”我们汾阳当地也叫“跳界界”“跳家家”。

就是在平地上,拿粉笔或者什么东西画出来一个大的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分成五个小长方形,代表五个家,再拿小瓦片,或者是沙包,或者是那时候人们用过的空润肤油铁盒,里面装上土。也或者是拿五六个算盘珠,中间再拿铜钱间隔起来,用细绳索连接起来的为最好。也有的拿烂了的水缸片打磨成巴掌大小的圆片的也是好的。

“跳黄河”也叫“跳界界”“跳家家”

玩耍的时候;一个人一个人也行,两个人也行,分成组也行。参与者“石头剪子布”定前后。

第一个人先将瓦片或者别的东西投到第一个小长方形里,单脚“弹拐拐”跳进去,把瓦片或者别的东西用脚踢到下一个格子里,也就是第二个小长方形格子里。如果有把握最好是一下子将瓦片踢到了第五个小长方形里,也就是最上面的一个格子里。跳到最上面的格子里,两只脚可以同时落地。再下一步,就是将第五个格子里的瓦片,一格一格踢回到原来的起点,也就是刚开始人站立的地方。还是那样,如果有把握,也可以将瓦片一下子从第五个格子里踢回到原来人站立的起点。

规则是;瓦片以及人的脚不能踩到或者压到长方形所有的界限上,踩到或者压到界限就为瞎(瞎当地土语,我们念ha,意思是输)。这是第一“眼”(第一个格子叫一眼,第二个格子叫二眼,以此类推)。下来跳二“眼”,二“眼”是将瓦片等投到第二个格子里,程序和跳第一“眼”一样。以此类推,跳完五个格子后,再依次从上面第四个,第三个往回返。最后跳完十个格子为一轮回。中间如果有人犯规,就轮另一个人上场。

其实,这个跳黄河游戏,男女均可,特别能锻炼人们的腿部,腰部,手臂的功力。也可以在较小的场地玩耍。而且,从五六岁到十来岁甚至大人们也可以玩耍。

网络图片孩子们玩耍打瓦游戏

打瓦,亦叫“掷瓦”,古已有之。不过那时候还不叫打瓦。

据考证:最初叫抛堉(音:tuo托),又名“飞堉”。属于一种抛掷性的游戏。有的地方还叫“打皇上”、“打老洪”、“打阎王”。

据宋人王应鳞《固学纪闻·击壤》记载,在宋代时这种击壤游戏演变为“抛堶”。到明代。又演变为“打瓦”(明杨慎《升庵集·抛堶》)。

北人称“打瓦”。宋时称“抛”。

清钱谦益《徐武静生日赋赠八百字》诗:“拔河群作队,蹀堶巧相当。”自注:“抛砖戏也。”钱曾注引杨慎曰:“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若今之打瓦也。或云起于尧民之击壤”。

亦作“抛垛”。相传古有击壤,以抛掷砖块为戏。

宋时寒食有掷砖块之俗。后世易瓦石为铜钱,遂变游戏为赌博。

出处见清西厓《谈徵·事部·抛堶》;宋张侃《代吴儿作小至后九九诗八解》:“五五三三抛堶忙,柳丝深处映陂塘。”明杨慎《俗言·抛堶》:“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戯,儿童飞瓦石之戯,若今之打瓦也。”清金农《怀人绝句》之二八:“纔看抛堶过冷节,落花飞絮滚成团。”清赵翼《春兴》诗:“自笑童心除未尽,拔河抛垛尚能嬉。”

打瓦的游戏,叫“打皇上”、“打阎王”,或许是旧社会老百姓对封建统治者不满,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游戏吧。从古今诗人的诗句来看,打瓦的游戏一般在寒食节前后或者秋冬天。中国北方好些地区都有流行。中国有句俗话;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打瓦的具体玩耍方法各地也不太一样,不过,大同小异,基本上玩耍的方法可能差异不大。

打瓦,顾名思义就是拿瓦片来打瓦。那个也是分成两队,一般是四个人,六个、八个等。挑拣一个比较平的场地,定一个底线。再根据年龄大小来定远近。年龄小可以在画下的底线基础上定得短一些,也就是近一些。年龄大可以定的距离远一些。

具体是;画下底线,在底线的基础上大约四五米的地方再画一条和底线一样的横线。在上部横线上根据每个队参加的人数定摆几片瓦片。瓦片大小,一个瓦片的四分之一就好,一般都是从烂瓦片中挑出来的。比如两个人或者两个队摆两块瓦片,三个人三块,以此类推。摆好以后就可以开始了。

先后顺序,是根据开始前由双方“猜猜猜”(‘石头剪子布’我们当地叫‘锤子剪子布’)定次序。

“猜猜猜”(‘石头剪子布’我们当地叫‘锤子剪子布’)

我们当地的孩子们玩耍游戏大多是用“猜猜猜”(孩子们也叫“猜跟起”)来定前后顺序。玩耍好些游戏要用到好些次的“猜猜猜”。因此,“猜猜猜”在那时候我们孩子们的游戏中是至关重要的。但一般“猜猜猜”定前后顺序之前,首先是要将参加游戏的孩子们分组。

网络图片“手心手背”

为了保证分组公平合理,分组是用“手心手背”的方式来产生的。“手心手背”一般是孩子们为了将参加游戏的人员“配伍”(也就是分组)采用的一种方法。

“手心手背”的具体程序是:所有参加游戏的孩子们都站成一个大圆圈,大家都将一只手藏到背后,所有孩子们的口里还要喊叫号子,同时各自将自己藏在背后的那只手分为手心手背亮出来。手心为一组,手背为一组。如果第一次出来的时候手心手背不成比例,就再进行第二次、三次直到成比例为止。

比如有八个人参加游戏,第一次出现的是三个手心五个手背,不成比例,那就再来,直到出现四个手心、四个手背为止。

而第一次进行喊的号子是“手心手背”,如果第一次分组不成,再进行第二次。第二次仍然是和第一次的程序一样,只不过喊叫的号子变成了“狼心狗肺”(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狼心狗肺)。第二次分组不成,接下来还要进行第三次。

第三次程序一样,但叫的号子变成了“蝴蝶飞来”。仍然不成就进行第四次,但号子变成了“莲花开开”。如再不成,按上述程序循环反复。分组以后,就要由各组的领头人用“猜猜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的前后顺序。

而我们当地的“猜猜猜”也就是“石头剪子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脚,而且口里还要同时叫喊“猜猜猜”或者“猜跟起”三个字。口令开始以后,两人同时起跳。两只脚并起来为锤子,两只脚分开来,为布(我们也叫包袱),两只脚一前一后,为剪子。

另一种是用手,这就是和平常人们玩时的一样,拳头为锤子,手展开为布,中指,食指伸出来为剪子。

而用“手心手背”分好组,“猜猜猜”定好次序以后,就可以开始打瓦了。

网络图片孩子们打瓦游戏

排在前面的先开始。具体玩的方法是;由第一个开始的人拿一片瓦片,根据自己的弹跳远近,将手里的瓦片抛到那里。比如你能跳一米,你就将瓦片抛到一米远的地方,然后,单腿跳到手能够够到瓦片的地方。再然后直起腰来,但是还是要金鸡独立单脚站立,右手拿瓦片瞄准前面上线上自己对面的瓦片打去,如果打倒,就胜了,如果没有打倒瓦片就是瞎了(当地指输了)。接下来再由另一队开始。

但是,只要这一队有一个人过了关。过了关的这一个人,还可以救(我们指帮助)其他人,如果救的全部过关,这一队就可以再进行第二步了(我们当地叫一帖,其实就是一跳,以此类推到五贴)。

如果救的人也输了。就由另一队开始。第二步基本上与第一步相同,不过,就是第二跳是将瓦片抛到你能够跳两下的最佳地方。三四五以此类推。

另外,在打瓦片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想象增加一些高难度动作,这些高难度动作,下家必须模仿(我们当地叫先拿后跟,意思是先有车,后有辙),你比如一二三四跳打瓦的时候,有的孩子就将瓦片拿在手里,不是直接朝上线上的目标瓦片打去,而是将手里的瓦片,从自己的胯下向目标打去,还有的用自己的左手捏住自己的右耳朵,再从自己的胯下将右手里的瓦片打向前面的目标,进一步增加高难动作。如果将目标打倒,就为胜了,如果没有打倒,高难度动作也就报废了。

到了第五贴(五跳)的时候,高难度动作就更多了。因为第五跳基本上接近上线的目标了,将瓦片抛到离目标越近的地方越好,只要不超住压住上线就行。

比如;你把手里的瓦片抛到你面前的目标二十厘米处,你就可以弹拐拐单脚跳上五下,跳到你抛下的瓦片跟前,还是金鸡独立单脚着地。然后,这就看你的高难度了。

有的孩子们将瓦片放到自己的头上,对准目标瓦片砸去,有的采取更加高难度的动作,就是把瓦片也是放到头上,转过身来,身体朝后,头向后仰,也是砸到目标瓦片上为胜了。反之为瞎(输)。

还有一种是,你第五跳,跳到你的目标前面的时候,你如果有把握,你就将你手里的瓦片操到目标瓦片下面,将目标瓦片抛到底线以外,这个也是胜利。如果没有抛到底线以外,就是输了。

五跳以后就是一些高难度动作了。六是打瓦者身体后仰,将自己的肚子腆起,把瓦片放在腆起的肚子上,腆着肚子走到前面立起的瓦片跟前,挺身将瓦片向下面的瓦片滑去,打倒瓦片为赢。

七是将瓦片(特别是那种烂了的水缸片,磨成圆的为最好)踩在脚下向前滑着走,但不是直接滑着走,而是还有一些高难度动作,分为五个步骤将前方的瓦打倒。第一步是用右脚踩着瓦,左脚跨前一步,同时右脚踩着瓦片用力朝前滑,谓之于“一抿”,第二步是右脚踩着瓦片,短促一滑,同时左脚要快速的弾起,将腿肚子贴到右脚的小腿前面,谓之于“二拗”,余下来的步伐一样。不过叫得不一样了,谓之于“三贴”、“四操”、“五开花”。

八是打瓦者马步蹲在底线上,将瓦片从马步下面扔出去将瓦打倒。

九是打瓦者将瓦片夹在两腿中间,跳上九步到了上线上的瓦片那里,将立着的瓦片打倒。

十是打瓦者将瓦片顶到自己的头上,从底线上两脚并拢向前圪碾行走,到了上线立起的瓦处,低头将瓦片滑下,打倒为赢。

中间的每一个步骤都是要打倒对方立在上线的瓦片才为赢,而且不论哪个步骤(第七个除外),打瓦者中间的瓦片都不能掉在地下,如掉了就为瞎(ha)。

那时候孩子们的打瓦游戏,拼的是体力,也就是个人的弹跳力,讲究的是技术,同时玩耍的是幽默。就像现在有些孩子们玩耍的街舞一样,悟性好技能娴熟,而且幽默诙谐的,人们百看不厌。

那时候那些打瓦游戏,确实让孩子们痴迷,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土得掉渣的乡村游戏,即是乡村孩子们活力的魂魄,同时也是乡村孩子们生活生机勃勃的象征,那时村子里好些打谷场上都有孩子们兴高采烈玩耍着打瓦的游戏,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体力,同时也加深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互相之间的友谊,

网络图片玩耍打阎王魁瓦”。

还有一种游戏是打“阎王魁瓦”。

“阎王魁瓦”,这个游戏要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们玩耍,因为用的工具是砖头。其实,和打瓦的情况差不多,可又不一样。

具体是;寻找一些砖块,也是在起点画一条底线,也是在四五米左右的地方画一条线,为上线。在上线上立上砖头,这个最好是整砖,竖起来立在上线上,每个隔开一米左右。

如果每个队三个人就立三块砖,四个人立四块砖,最多五个人立五块砖。也是分成两个队,用猜猜猜(就是锤子剪子布)定先后顺序。

然后,由先打的一队出场。每个队的人都同时出场,每个人手里拿小一点的砖头,对准自己前面的阎王,也就是立起来的砖头砸去,砸倒为赢,砸不倒为瞎(输)。也是过了关的人(指砸倒阎王的人)可以救(帮助)没有砸倒的人。如果全部砸倒,就为胜了。由另一队上场,如果另一队也是胜了,就为平局,重新开始。如果有一队砸倒四个,有个队砸倒三个,那就是砸倒四个的为胜了。

胜了的队要赢眼头,和大馒头。赢多少,赢什么,由两个队比赛前商量决定

游戏打“阎王魁瓦”

其实,这几个游戏别的地方也有,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能别的地方的这几个游戏具体玩法与我们当地的玩法不大一样吧!但大同小异,基本玩法可能都差不多吧!

这几个游戏都是锻炼孩子们的腿部,腰部,以及手臂的力量,特别是能够锻炼孩子们的弹跳力和一些思维协调能力。在现在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具充斥于世的今天,推荐孩子们玩一玩这个在那个年代令当时孩子们乐此不疲甚至于忘乎所以的游戏是否还有必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