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百年的吆喝即将消逝

前阵子热播的大剧《老酒馆》大家都看了没,一众老戏骨演绎了上世纪初发生在大连街头一个老酒馆里的人间百态。

让豆哥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是,酒馆刚开业的时候没客人,正好有一个姓白的磨刀老头路过,陈掌柜便邀请对方长期落脚老酒馆。

老白受宠若惊,“干我们这行没有进屋的份儿”。在酒馆里磨剪子戗菜刀,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不收租,哪捡这便宜去!

从此,老白也常驻老酒馆,为酒馆增添了人气。从电视剧的年代来看,磨刀这一行足以算得上是老行当了!

多年以前,磨刀匠还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庸常生活中,“磨剪子嘞~戗菜刀~”抑扬顿挫的声音,高亢悠长,成为一种独特的音符,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印在脑海里,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

你一定记得这样的场景:街边,磨刀匠头戴旧毡帽、身穿旧棉袄、双腿岔坐着短板凳,凳前放着一块磨刀石。

只要铿锵的吆喝声不经意间从村子里透出来,那些奶奶就会从针线篓里翻出几把半新不旧的剪刀,做饭的主妇就会拿出菜刀,交给他们去整修一番……这儿的剪刀菜刀磨完了,又亮着嗓门,扛着家伙式游走在一条又一条大街小巷。

这些低层生活的人一辈子与铁刀、铁剪子、磨刀石为伍,在实际生活中,四处流浪奔走的手艺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这种边缘外的形象充实了大多数人童年的记忆。

67岁的杨思喜便是一位磨刀人。每天早上,杨师傅就骑着自己的小三轮外出磨刀。一张长条木凳,一条帆布围裙,三块粗细不一的磨刀石,一把戗子,便是磨刀的全部行头。

38年前,29岁杨师傅伤了脚,导致腿股骨头坏死。为了养家糊口,杨师傅在家自己学习磨刀。磨刀看似非常容易,但一点也不简单,别看现在磨一把刀很熟练轻松的样子,在这里面却包含着杨师傅几十年来对磨刀的深厚感情。

伴随着“嚓嚓”的声音,一把钝口的菜刀“行走”在磨刀石上慢慢变得锋利起来。杨师傅熟练地拿起菜刀用手指在刀刃上轻轻一刮,借助着阳光挥动刀柄细细查看一番,长期的磨刀生涯让他的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茧。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杨师傅每天一人、一车驶遍了洪江的大街小巷,磨掉了小半个世纪的时光。数十年来,他穿梭在街道用心修磨刀剪的身影,成了老街上独特的传统手艺活招牌。

虽然年纪逐渐增大,腿脚不便,身体也不如从前,但是手上的活儿还是让他割舍不下,近几年,杨师傅买了三轮车代步,用喇叭声替代了吆喝声,唯一不变的是每到清晨,人们依旧能听见那熟悉的吆喝声和那清脆的磨刀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类新式菜刀、剪刀层出不穷,工业水平日渐上升,铲刀磨剪子这个行业生意越来越清淡,手艺人们也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局面了。

也许磨刀这行当很不起眼,却是五行八作里最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工作之一。现在磨刀人已经不多了,一个老行当正在逐渐萎缩,这也许就是工业时代与传统手艺不可调和的矛盾。

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断有新事物出现,也不断有旧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构成了记忆中的“过去”。

不知什么时候起,磨刀人肩扛长条木凳,手拿手摇砂轮穿梭游走在大街小巷的场景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珍贵的成长印记。

岁月流转,无论科技何等进步,都无法取代杨师傅这样的手艺人磨练多年的技术及经验,每一把刀剪都饱含着他们的心思及努力。

不论什么年代,我们的社会都需要这样坚持不懈的人,他们也许很平凡,一生中都在重复着做着同一件看似简单枯燥的事,却从不言弃,他们倾注了一生心血只为保护及传承先贤所留下的珍贵手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