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剪子 >> 剪子前景 >> 深情无处不关乡

深情无处不关乡

深情无处不关“乡”

文/杨曙明

《乡书何处》是张刚的散文新作,拿到手后颇有些爱不释手,朴实的语言和精炼的结构尚且不论,最让我心动的,还是那贯穿全书的绵绵乡愁。

乡愁和爱情可谓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但凡是称得上作家的人,大都会有乡愁之作,如彭学明的《娘》,虽然写的是“娘”,但字里行间充满的却是浓浓的乡愁。《乡书何处》由“乡景”“乡书”“乡音”“乡情”四个单元组成,显见就是乡愁之作。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故乡大约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嫌它穷,离开它的时候,又惦念它的苦,惦念它的穷。”如此浓浓的乡情,或许正是其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魅力所在。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的民情风俗千差万别,但是,在相同的特定大环境下,同时代的人们,都会有些相同的经历和记忆。《乡书何处》所记录的,大多是作者亲人及家乡甘肃通渭的风土人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非常“小我”的一丁点儿感受。书中“没有宏大的家国情感,只有低在尘埃的小人物、小事件,甚至是上不了台面的苦难经历。如果是曾经在黄土高原上,从尘埃中钻出来的乡间小崽子,或许能在这些字里行间找到一点儿当年的生存状态。这些民间记忆,是那个时代生活并不富裕的黑白影像。”但是,正是从这些片段的黑白影像中,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母爱之伟大,父爱之伟大,领悟出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及人类文明的原始与波澜。

就文学创作而言,小说可以“虚构”,散文却贵在真实,真实乃散文的生命。在昔日中国的广大乡村,对绝大多数农村娃而言,求学不是为了什么建功立业,为国争光等等,他们想不了那么多、那么大、那么远,只是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乡书何处》说得更简单,就是为了能够吃上白面膜。这就是文学的真实,如果堂而皇之地冠以什么“远大理想”,显然就假了。在《乡书何处》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朴素的文字,书写出朴素而真实的情感。在“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亲戚苦帮”期待中,母亲希望他“好好念书,你也给咱考个大学。”父亲则卖掉了耕地的毛驴,为他继续求学之路换回了一辆28式自行车。当他带着高考成绩回到家中时,父亲更加小心翼翼地带着期待的目光询问:“分数出来了吗?”“出来了。”“考上了吗?”“考上了。”“母亲闻讯也从厨房里走了出来,在围裙上擦着双手,因为过于高兴,竟不知该说什么,泪水在她眼眶中打转。后来回想,我去县城查分数的这一天,不知父母经历了怎样的煎熬……父亲仍然在地里忙碌着,同时一点点地去拼凑学费。”读到这些时,我禁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真实的文学感动了我,文学的真情感染了我。作家苏童在论述散文写作时这样说:“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不要掩饰你的情感,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真实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乡书何处》写的是家人家事,如:《父亲排到了第八》《妈妈的厨房》《奶奶》,以及《一张书桌》《墨斗》《记工》《炕上的人生》等。通过这些家人家事细腻而生动的描述,作者向读者映像出山村农户昔日真实的生活场景,其实,这何尝不是当年中国农民家庭的缩影?《乡书何处》写的又是村人村事,如:《高房里的灯光》《幸福的启蒙》《毛毛老汉》,以及《神药安乃近》《所谓无疾而终》《窗外的风景》《清凉山的思绪》等。通过这些村人村事细腻而生动的描述,作者向读者展现出昔日乡村旧人旧貌的生活情形,其实,这何尝又不是往昔中国农村的缩影?如此多的“缩影”串联起来,让读者感慨万千也就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是散文集,但也是“故事汇”,因为全书的48篇文章,可以说是48+个故事,就是单从文章的标题中,读者也可以读出其内含的故事性。譬如:“乡景”中的《老井》《甩汤》《工水》,“乡书”中的《回乡记》《一盏偏头的路灯》《永远不要轻视一个醒着的人》,“乡音”中的《一只小木匣》《擀面杖》《母亲,隐忍背后的坚强》,“乡情”中的《从夏天到秋天》《水窨》《怀念一头驴》等。这些故事莫不都极具可读性,而且透过这些故事,读者能够感受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农村及广大农民的生活之艰辛,正如尔雅先生书序中所言:“他的文字提供了我们对乡村和家园记忆的鲜活又真实的切片,其所表达的乡愁、怀念和爱恋,实际上具有更广泛的,外化和普世的文本意义。”

矫揉造作乃散文创作之大忌,作家李广田曾这样说: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而散文的结构,也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作样。依我之见,《乡书何处》就是这样一本佳作。如开卷首篇《赶集记》之首段:“家乡山大沟深,山是秃的,沟是干的,偶有汽车从马路边跑过去,扬起的尘土半天不散,我的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贫瘠的土地上拼命扒拉聊以糊口。”再如《老屋住过咱红军》开头首段:“村东头的打麦场边,一座老宅院静静地伫立着,周围其他人家早已迁居到村西的宽阔平坦地儿去了,可屋主人三叔眼不热心不动,仍然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老宅院,因为这里住过咱红军……”

乡景、乡音、乡情凝结为乡书,凝结为对故乡的思恋。“抬头望月或低头思乡,都是美好的诗句,我们总是在风尘仆仆中,对故土恋恋回顾。”这是《乡书何处》封底的“小诗”,此当也是总览全书的“乡愁之作”。

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历下名士寻踪》《我的父亲母亲》《历下老字号》等十部散文集和《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之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历山》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壹点号真言贞语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