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匠演绎民国山东手造匠人传奇

     作家杨明远最新长篇小说《五虎匠》近日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首部描绘民国时期山东手造匠人传奇的长篇小说。该书接续了中国市井传奇小说传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叹为观止的《齐鲁匠心图》”(张炜语)。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记者专访杨明远,请他讲述《五虎匠》背后的故事。

     写《五虎匠》,是因为被山东手造的工匠精神所感染

     记者:记得您上一部作品《大酒魂》,是首部描绘老济南酒文化的长篇小说,没想到这么快就推出了《五虎匠》,从《大酒魂》到《五虎匠》,您的创作思路是怎样形成的?

     杨明远:自《大酒魂》出版后,有很多读者   其实我很早就被山东手造倡导的工匠精神所感染,想着创作一部与山东手造相关的长篇小说。有一次偶然看到了一档节目《山东之美·手造——核雕篇》,让我深感震撼:一枚硬币大小的桃核,竟然在潍坊第五代核雕传人的巧手下,还原出了年前《核舟记》记载的精湛名作。也就是在那一刻,“智慧与创造”“信念与执着”“传承与发展”这几组关键词跃入脑海,从而坚定了我创作完成《五虎匠》的决心。

     记者:您把《大酒魂》和《五虎匠》都作为长篇系列小说“伪常人”系列中的作品。“伪常人”的内核是什么?在《五虎匠》中又是如何体现这种内核的?

     杨明远:在年全国书博会现场,我有幸聆听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与著名作家蒋蓝先生在谈论“伪常人”的话题——“这类人群表面上很随和很遵守社会规则,但内心是非常守护自我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专注度,不跟随大流,是做大事的人。”

     两人的谈话,给正在构思小说的我带来深刻触动,他们说的“伪常人”的这些特质,与我笔下的人物高度契合。得到启发后,我决定将“伪常人”这一概念构思到我的三部系列小说中。诚如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赵月斌教授在《大酒魂》研讨会上所说,“近年来,匠人小说兴起。就是写一个行业、写一个职业。匠人小说皆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揭示人的心灵变化,以及心灵变化的无限空间。”我始终相信,人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小说中,我将匠人之心逐渐强大的变化过程作为暗线布局描述,从而凸显“伪常人”的精神内核。

     人生的质地是随时随地变化的,所以心态很重要。指向消沉,也就慢慢流于消沉。而只有始终向上奋发,不气馁,才能有意气风发的可能。

     “仁义礼智信”,是山东“儒匠”的特点

     记者:这部小说描绘了山东五位杰出手造匠人——扒鸡匠、皮影匠、铁匠、调味匠、蜂匠的传奇故事。其中又以扒鸡匠为核心。“五虎匠”既是小说中扒鸡铺的名字,又是三国“五虎将”的谐音。小说题目和内容架构既严密又有着统一的精神指向。您是怎样将匠人的手艺和传奇故事融汇到小说中的?

     杨明远:我自幼喜欢阅读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比如《三国》《水浒》《兴唐》《狄青》等等,记得儿时拥有的第一本连环画,就是《水浒》系列的《大名府》,因为反复看,这本连环画愣是被我翻烂了。

     在《五虎匠》立意之初,我是冲着描绘扒鸡文化去的,当时我想讲述一名扒鸡匠人的传奇一生,但在创作中又感受到了局限性,于是又将故事扩展到五位匠人。一次在听《三国演义》人物讲座时,我迸发出“五虎匠”的创意,遂将小说定位为展现山东手造“儒匠”特色的传奇故事——充分展现“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内涵,传递“匠人即英雄”的思想,为平凡人立传。

     小说中,“仁”对应扒鸡匠隗寿山,“义”对应铁匠李义烽,“礼”对应皮影匠孙志彬,“智”对应蜂匠郑龙,“信”对应调味匠虎泉生。山东全民阅读推广形象大使小新评价说,“《五虎匠》中,齐鲁大地上五位非同寻常的手造匠人,在面对荒唐、猜忌和伤害时,心中都有抵抗住这一切的勇气。这勇气,便是书写的源头。”

     由“将”及“匠”,不仅要有技艺、勇气,还要有风骨。技艺好写,杰出匠人本身就具传奇性;勇气次之,好的故事可以令人感同身受;风骨却难写,需要写出匠人与时代生活环境共融中,凝结出的智慧与审美。基于此,对于小说的叙述,我选择了坚守传统写作风格,采用民间艺人讲故事的处理方式,与文人小说有所区别,我相信这种叙述方式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山东手造的工匠精神。

     记者:书中不仅有匠人的传奇故事,还有济南、山东的生活画卷、市井风俗,剪子巷、高都司巷、鞭指巷、章丘长白山等都是实有其地,平阴玫瑰等也都广为人知,书中还有主人公隗寿山读《济南指南》等细节。您在写作中,是否进行了众多实地寻访?这些寻访过程有哪些让您印象特别深刻,并且触发了您的创作灵感?

     杨明远:我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从小就受泉水文化、二安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文化等济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在《老残游记》《济南的冬天》《我看大明湖》《聆听父亲》等济南文学经典的诵读声中成长起来的,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儿时起,湖山泉林、老街小巷、旧时商场都留有我探寻的足迹。我尤爱老街小巷,汩汩清泉相伴的青石板路,让我得以触摸到历史的沧桑,感受到淳朴的民风。

     早年间因为工作关系,我扛着装有品牌服饰的编织袋每天都穿梭于高都司巷及泉城路,那里的风景总是让我看不够,一些青砖小瓦的民居,院落里石雕、木雕的吉祥图案,让我深感老济南的古城魅力。

     当时我就想着,倘若有一天把这幅景致置于自己的作品中,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为了创作《五虎匠》,除了查阅相关资料,我同时还进行了很多实地寻访,印象最深刻的,是为了创作“蜂魔”郑龙这个人物,我实地考察了章丘区官庄乡东八井村的养蜂场,在蜂匠叶师傅的悉心指导下,了解了养蜂全过程,对诸如古法酿蜜、技艺流程、酿造设备等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叶师傅生动形象的讲述、令人动容的养蜂经历,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提供的一些带有自身传奇色彩的养蜂情节也被我写进了小说中。“蜂魔”这个响亮的绰号也是受叶师傅启发,他的   “活着,干的就是这一件事儿”

     记者:“绝活儿,使匠人发光、发亮、发热,理想在坚守中暴裂无声。”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写匠人的故事,自然是要呈现一种匠人精神,通过这本书,您最想表达的匠人精神是什么?在“手造”越来越被机器甚至人工智能替代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这种匠人精神?

     杨明远:通过《五虎匠》,我最想传达的匠人精神是——“择一事,终一生。”也就是书的环衬上印着的这句话——“活着,干的就是这一件事儿。”我觉得在历史的根源和文化的根脉处更容易让我们探寻到一座城市的精神基因。专一的工匠精神是这种文化基因的鲜明体现,隐藏着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济南文史专家赵晓林先生说,“《五虎匠》用别出新意的视角,将百年前的山东、济南的手艺人、匠人的生活和手艺以及其精神勾画出来,让当代人看到那个时代小人物背后大变革时代的社会变化和所受到的文化冲击。”

     面对“手造”越来越被机器甚至人工智能替代的今天,我认定,最终能屹立不倒的,只有那些手上有“绝活”的人,也就是像隗寿山、孙志彬、李义烽、虎泉生、郑龙这五位杰出匠人那样的人。书中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体现的是崇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我们的手工业者满怀热情地去拥抱创造和创新,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刻苦钻研的精神修炼高绝技艺,如此,工匠精神才能得以传承、发展,那些濒临消失的活态文化才能被更好地守护。

     记者:这部小说得到了冯骥才、张炜、张冀等著名作家、编剧的推荐,不少评论家也撰写了评语。这本书出版后的反响如何?您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这本书的?

     杨明远:《五虎匠》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许多文学评论家阅读后也纷纷发表了不同见解。山东大学文学院马兵教授点评道,“《五虎匠》在市井江湖和时代大潮的交汇中,描绘民间匠人高拔的技艺和坚贞的品行,张扬一群人和一座城傲岸的风神,刻画工妍,叙述井然。小说以民间道义为根脉,以民间文化为筋骨,写出了传奇中宽绰的人性和让人心生眷念又唏嘘不已的人间性。”山东大学文学院丛新强教授认为,“《五虎匠》表现了扒鸡匠、皮影匠、铁匠、调味匠、蜂匠的手艺生活,其中承载着的不仅有华夏民族的‘匠人精神’,也有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新文化历史语境中,《五虎匠》提供了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文学样本。”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赵月斌教授则认为,“《五虎匠》既带有山东民俗特色又突破了狭隘的地域界限,还把匠人的舞台搬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时代,为匠人精神注入了去伪存真的灵魂。”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为拙作题写荐语的张炜先生,正是他“伪常人”的独特思想深刻影响着我,鼓舞我从事三部曲的持续创作。在我心目中,《五虎匠》就是一部讲述济南文化传承发展的长篇小说,作为一名济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未来我将持之以恒地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记者:继《大酒魂》和《五虎匠》之后,您的“伪常人”系列作品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杨明远:“伪常人”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绿时间》,依然是涉及济南传统文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济南著名老建筑息息相关,目前创作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希望图书出版后,能够得到读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