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头部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05708.html
二、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注释
1、小令是指篇幅短小的词,一般以58字以内的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等。小令是词的前辈,最早可上溯至隋炀帝时的《河传》,可见小令的源起便是词的源起。
2、如梦令是词牌名。源为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一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岀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因词中有"如梦,如梦"叠句,传说是宋苏轼将此词调改为《如梦令》。又因词名是"忆仙姿",词起首句有"宴桃源",故此词调又名《忆仙姿"或《宴桃源》。
全词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其格律形式如下: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仄。
其中"中"的意思是可平可仄。
它的作法是通体以六言句为主。第一、二句的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字虽也可平可仄,但以仄声为佳,第五字以平声为宜。第三句为仄起平收五言句,不用韵。第四句及末句,与第一、二句相同,惟第一字宜用平声,第三字宜用仄声。第五、六句为两字叠句,押叶韵。叶韵即协韵。
、岂是:哪里是。
4、绣绒残吐:绣绒是刺绣用的丝绒线,残吐指绣女把多余的丝绒线用牙齿咬断吐出。绣绒残吐,就是绣女刺绣时口中吐出的多余的被遗弃的绒毛丝线。
5、香雾:带有香味的雾气。
6、鹃啼燕妒:鹃即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布谷鸟。春末夏初常昼夜不停地鸣叫,故黛玉在《桃花行》中写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春末夏初,小燕子己孵化出来,大燕子常在田间地头寻找喂养小燕子的食物,并不停地鸣叫。其鸣叫是暮春时节的象征。鹃啼燕妒,就是杜鹃啼鸣燕子羡慕的意思。
译文
那(柳花)并不是刺绣女口中吐出的多余的被遗弃的绒毛丝絮,春风卷起了半边帘子,只见飘舞的漫天柳花就如同迷迷蒙蒙的香雾一般。纤纤玉手把它拈来,白白地惹得杜鹃啼鸣飞燕羡慕。请你们(杜鹃飞燕)快停住,快停住!别叫春光在你们的啼叫声中离去。
解析
《桃花行》中的"行",既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歌行体,也指黛玉在桃花林中哭行,这可从诗中的"茜裙偷傍桃花立"等得到证实。
黛玉哭行,是因她隐约感觉到大观园群芳——众女儿终至伤离散的结局。她预料:"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史湘云和黛玉一样,自幼父母双亡,因而最看重,最珍惜姊妹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最害怕姊妹们伤离。《桃花行》自然会对她触动很大。
本词首句釆用反诘语气,指出柳花不是被绣女遗弃的绣绒,肯定了柳花的价值。柳花是春天的象征,柳花在,春就在。其寓意是大观园里只要有众姊妹在,温情就在,欢声笑语就在。
在作者心里,飘舞的柳花就像迷蒙的香雾,充满了温馨和美好。"卷起半帘香雾",其中的"卷起半帘"和"香雾",透视出一种隐隐的朦胧美。一个"香"字,则写尽了"柳花"的氤氲馨香。表达了作者爱柳深情。
故而,作者情不可抑,不由自主便"纤手自拈来"。
接着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说她对柳花的偏爱,惹得鹃啼燕妒。但这没用,"空使"二字,则平白无误地告诉了她们,她对柳花的执爱不可更改。
鹃啼燕妒,是春天落幕的意象,作者不忍春逝,春光阑珊,不忍姊妹分离,所以才会呵斥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又因"柳"谐音"留",柳有挽留之意。在古诗中,柳絮还是离情别绪的象征。从本词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受黛玉《桃花行》的影响,她也预感到姊妹们终将离散,故而本词的情调凄清惆怅,饱含对姊妹们离散的不舍之情。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绾(wan):挂。
之所以桃花社改填柳絮词,是因柳絮有离愁别绪和挽留之寓意,符合作者表现"伤离散"的主旨。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香,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份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不算得。"
注释
1、南柯子:词牌名。本名《南歌子》。作者将其改为《南柯子》,是隐喻"南柯一梦"之意。
2、一、二句,纤纤缕,纤细的柳条;络络丝,成网状的细小如丝的柳条。因柳条无法系住柳絮,故说"空挂"、"徒垂"。
、绾、羁:本处都是系结的意思。
4、我自知:就是"人不知""世不知"的意思。因为植物开花抽叶都无声无息。
5、隔年期:隔年相会。
译文
纤细如缕的柳丝白白高悬,细密如网的柳丝徒然低垂,它们根本无法把柳絮来系住,那就任由它们(柳絮)东西南北各自分离吧!
它们各自分离你也无须怜惜,到了它开花的时节,它自然会回来。等到那莺愁蝶倦的暮春时,我们还能见到它们的形影。就只是那时相会要到明年春天,相隔了一年期。
解析
柳絮象征离愁别怨,离是必然,纵然如何千念万挂终是枉费心思。探春虽志向远大,也曾致力复兴,但贾府颓败已成定局,曾经的繁荣不过"南柯一梦",此时的探春显然预见到了。因而她思绪紊乱,心情沉重,故而当她作完上半阕便无法继续作下去。这倒不是她"江郎才尽"之故。
"纤纤缕""络络丝",写出了她为挽回家族颓势所作的所有努力。但积重难返,探春自知是"空挂"、"徒垂"和"也难绾系也难羁"。她忧心忡忡,只觉无能为力,无奈"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由它分崩离析。
"纤纤缕"和"络络丝","绾"和"羁"义近,略嫌重复。
宝玉见探春太悲观,便给她打气,说是"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他认为等到"莺愁蝶倦晚芳时",便会"否极泰来",贾府仍能再造辉煌。于是他要探春耐心等待。"纵是明春再见",不过是"隔年期"而已。其实宝玉也深知贾府一旦败落了下去,便是一去不复返。他这,无非是想给探春一个安慰罢了。
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注释
1、唐多令:词牌名。此为正体,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五句,四平韵。
2、粉堕百花洲:百花洲,典出晋代巨富石崇,于金谷园百花洲建高楼藏纳爱妾绿珠,因赵王司马伦垂涎绿珠美貌,恃权强夺,绿珠誓死不从,于百花洲跳楼自尽。本句表面意思说柳花从百花洲楼上坠落。暗喻绿珠忠贞石崇,于金谷园百花洲跳楼自尽。
、香残燕子楼:燕子楼,典出唐贞元年间,朝廷重臣张愔镇守徐州时,在其府第中为爱妾关盼盼特建的一座小楼,因其飞檐翘角,形如飞燕,且年年春天南来燕子多栖息于此,故名。
关盼盼是一位能歌善舞,精通管弦,工诗擅词的大才女。她姿色俏丽,且对爱情忠贞不渝。由于张愔同情她的遭遇,珍视她的技艺,尊重她的人格,她便视张愔为知己、知音,与他结为伉俪。张愔死后,她矢志不嫁,在燕子楼中度过了孤独、凄凉的后半生。
香残燕子楼,表面说柳絮已去,芳香仍残留在燕子楼上。实际借喻关盼盼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苏轼《永遇乐》词曰:"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4、逐队成毬:毬是以毛填充的毛皮球。词表意是说柳絮与柳絮黏在一起结队成球。因"毬""逑"同音,因逑是配偶之意,故指情侣成对成双,是双关语。
5、缱绻: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6、风流:表意说柳花随风飘舞很潇洒,实指不拘泥于礼教,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
7、韶华:春光。
8、谁舍谁收:表意说柳絮飘落无人收管,借以自比孤苦无依。
9、嫁与东风春不管:春即春神,又称芒神、木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本句意思是柳絮随着东风四散飘浮,春神却不管不顾。借喻自己寄人篱下,孤零无依。
10、忍淹留:忍即忍心,硬着心肠,恨心。淹留是羁留的意思。词意是说春神眼看着柳絮随风飘泊,羁留他乡而不顾。实喻自己无家可依的凄惨际遇。
译文
柳花从百花洲上飘落堕下,杨花的余香仍然留在燕子楼中。一团团白绒,相互追赶着结队成球。随风飘流,就像人那样命苦,缠绵不舍,难离难分也没用,说什么潇洒风流!
柳花似乎也懂得忧愁,在春光里,那白茫茫的挂在树冠上,多像因忧郁而竟然愁白了头的少年!可叹你这一生,是谁舍弃你,又有谁收留你?伴着东风飘流而去,春神也不管,任凭你颠沛流离。她怎么那么恨心,眼看着你羁留他乡而不顾。
解析
黛玉拟的这首《唐多令柳絮》,全词语多双关,作者以柳絮自比,既寓意着对自身不幸身世的深切哀叹,也蕴含着她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从内心深处喷出的无奈绝望和悲愤叹惋的呼声。全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其中的"粉堕"、"香残",借柳絮的飘零映射自己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无奈任凭其簸弄的不幸。同时,"粉""香"也暗示出作者人格品质的高洁和芬芳。而整二句又是借绿珠的殉情和关盼盼的孤独愁苦,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坚守和忠贞。
"一团团,逐队成毬。"显然是作者对情侣间成对成双,美好爱情的欣赏和渴盼。
宝黛二人虽情深意浓,心心相印,但他们的爱情并未得到封建家庭的一致认同,缺乏现实基础,随时都存在破灭的可能性,它像极了飘浮不定的柳絮。故而黛玉才会不禁发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长长喟叹声,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绝望心理。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作者将愁生白发移注于柳絮,赋予了柳絮人格化。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使得自伤的哀愁更加浓重。
凄苦的身世,迷茫的爱情,让作者常常彻夜不寐,身心疲惫。她敏锐地感觉到青春终将逝去,那种无法逆转的爱情悲剧结局即将到来。故而哀愁日甚,"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柳絮飘泊,无人过问,不幸人儿的爱情,又有谁来关顾?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是作者对封建家庭藐视排斥他们的爱情,发出的最强烈和最愤怒的呼声。
本词寄情托物,物我合一,浑然无迹,意蕴浑厚。且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有力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表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底。难怪"众人俱点头感叹"。
因又看宝琴的是《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四句,二平韵一叶韵。
2、汉苑零星有限:西汉有三十六苑,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水边多植杨柳,但规模比隋堤小很多,故曰"零星有限"。
、隋堤点缀无穷:隋堤是隋大业元年(公元年),开掘的通济渠堤(大运河堤)。因堤上广植杨柳,以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因是"广植",故曰"点缀无穷"。
4、三春事业付东风:三春指孟春、仲春、暮春。三春就是整个春天。春天的"事业",就是春天创造的春色春景。付东风,就是说美丽的春色春景被东风吹落。
5、明月梅花一梦:东晋一年雪天里,叔谢安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要子侄吟咏,侄女谢道韫吟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得到谢安的赞赏。于是后人常将柳絮喻雪花。
本句典出唐柳宗元的《龙城录》中的"罗浮梦"。书中写道:隋人赵师雄游罗浮山,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于林中一小酒店旁遇一美人,遂到店中饮酒交谈。但见美人语音清丽,衣裙素雅,芳香袭人,赵师雄遂于相饮中竟醉睡。待到东方发白时醒来,发现自己却睡在一白梅花树下。故曰"明月梅花一梦"。而柳絮喻雪,故本句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好,但终归于虚幻,归于梦。
6、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
落红就是落花,喻百花凋谢。香雪喻柳絮。一般同,都一样。这三句意思是:有几家的庭院不是百花凋零?谁家的窗帘又不是沾满了扑帘的柳絮?江南江北都一样。它暗示封建末世,整个封建贵族阶层都将走向衰落,谁都难以幸免。
7、偏是离人恨重:因柳、留谐音,故古人常折柳赠别。又因柳絮飘泊不归,更易勾起离人的愁情怨绪,故曰"偏是离人恨重"。
译文
汉代皇家园林里的柳树稀零有限,点缀隋堤的杨柳却多得无穷。整个春天的美景都被东风吹落。明月梅花虽然美好,终归化为虚幻的一梦。
那家的庭院不是百花凋零?谁家的窗帘又不是被飘落的柳絮沾满?江南江北都一样,更加重了离别的人愁恨怨绪。
解析
本词寄情寓景,上半阕重在抒写暮春残景,下半阕重在抒发悲慨之情。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汉代皇家园林植的柳树少,飘落的柳絮也少;隋堤植的柳树多,飘落的柳絮也多。但无论是多是少,明媚的春景都被东风吹落,"三春事业付东风"。一切繁荣不再,都成了过去,就如赵师雄明月下与梅花仙子宴乐,终归化为一场梦幻。
很显然,面对当时整个封建上流社会的凋敝颓势,宝琴是深有感触,她这里托景寓意,宣判了封建上流贵族阶层走向衰落的必然结局。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宝琴以反诘语气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其情绪更加激愤,声调更加悲慨,用笔更加沉重。
"偏是离人恨重",面对封建上层的一片"暮春景象",那些享受惯了荣华富贵的"离人",怎能不感伤,加重离愁别恨的情绪。
"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也是对上片"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的呼应和扩展深化,使得意境更为开阔。
由于本词声调悲慨激愤,故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壮。"
"三春事业付东流","几处落红庭院"似有偏题之嫌。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衰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雪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付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要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注释
1、临江仙:词牌名。本词六十字,分上下二片,各五句,其中二、三、五、七、八、十句押平声韵,属三平韵。可与《三国演义》卷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相对照:
滚滚长江东逝水(1),浪花淘尽英雄(2韵)。是非成败转头空(韵)。青山依旧在(4),几度夕阳红(5韵)。
白发渔樵江渚上(6),惯看秋月春风(7韵)。一壶浊酒喜相逢(8韵)。古今多少事(9),都付笑谈中(10韵)。
2、白玉堂: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白玉堂即为富贵人家的府第。这里指柳絮处于高贵之地。
、春解舞:柳絮在春风吹拂下,随风翩翩起舞。
4、均匀:指柳絮的舞姿柔美匀称,缓急有度。
5、蜂围蝶阵乱纷纷:意思是说蜂蝶成群结队纷纷来追随柳絮,让人目眩神摇。或说柳絮之飘舞犹如蜂蝶之轻飞曼舞,让人目不暇接,亦通。
6、几曾随逝水:几曾,何曾。随逝水,柳絮落入水中,逐水而去。
7、岂必委芳尘:岂必,何必。委芳尘,落于芳香的泥土中。委,弃。
8、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意谓柳絮随风飘荡,虽然随合随分,但始终伴风而行,就像万缕千丝的柳条始终低垂,随风飘拂。
9、韶华休笑本无根:春光请你不要嘲笑我无根无系。含义是:我原本就不像你们那般多情善感,只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既定目标而努力。
10、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谓柳絮凭藉强劲的东风,飞上高天去。青云:高天。
译文
白玉华堂前,柳絮随着春风翩翩起舞,舞姿柔美轻盈,就像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在轻飞曼舞,让人目眩神摇。她何曾随水流去,又何必担心她会掉入尘土中。
柳条,万缕千丝,虽然随风飘拂,却从不改变下垂的志向。柳絮轻飏,虽然时合时散,却始终伴风前行。春光请你不要讥笑我柳絮无根无系,我要凭藉强劲东风的力量,飞上九霄云天去。
解析
柳絮暮春随风飘荡,意含春光逝去;柳絮飘浮不归,意含孤苦无依;柳、留同音,意含离情别绪。古人诗词中大都表现这三大主题意境。
前面各人词中,史湘云的词倒不悲伤,仅表达了对春光逝去的不舍之情。其余探春、宝琴、黛玉,都落入了古人的窠臼。尤以黛玉尤甚,词写得缠绵凄恻,哀婉悲戚。这倒不是说黛玉词写得不好,而是说相比之下,各有千秋。
宝钗这词,风格新颖,不拘古人,写得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确实给人耳目一新。难怪众人会拍案叫绝,要推这首为尊。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在词人笔下,柳絮飘荡不再是那种使人触目伤怀,肝肠寸断的意象,而是富丽高贵,舞姿轻盈曼妙,让人赏心悦目,美丽迷人的形象。
"蜂围蝶阵乱纷纷"不仅进一步烘染出春意喧闹的浓厚氛围,而且更让人觉得柳絮轻飏,就如同一位能吸引无数追随者的能歌善舞的少女,让人羡慕和嫉妒。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在词人笔下,柳絮随风飘舞美丽动人,姿容阳光灿烂,这就没必要为其"随逝水,委芳尘"而忧心。从而完全逆转了古人词中的悲凄意境,使颓靡消极的情调化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另外,既然柳絮不"随逝水"、"委芳尘",就必然要扶摇直上,这就为"送我上青云",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知,此片着重抒写柳絮随风飘舞的美丽姿态和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宝钗向来"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平时举止端雅,是很看重自己形象的。她从不萎靡消沉愁苦,她常劝宝玉要多熟悉经济学问,多接触为官作宰的人,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因而她是"积极向上"的。
这片虽然是状物,却是宝钗个性的真实写照。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这是点晴之笔,富含人生哲理。柳絮无牵无挂,紧跟东风的节拍,随缘自适,不改初衷,襟怀旷达。宝钗是目标笃定,用心唯一,任凭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真正做到了以物性抒我志,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前面的乐观旷达,积极向上,初衷不改的情志,都是为了实现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这样,环环相扣,至此,主题得到了升华。
认真对比,你会发现宝钗这首《临江仙柳絮》与黛玉的《唐多令柳絮》是针锋相对的。
你柳絮的飘落地是伤心愁苦的"百花洲"和"燕子楼";我柳絮的飘舞地是富贵人家的"白玉堂"。
你柳絮是"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凄情缠绵,悲苦飘零;我柳絮是"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饱含欢愉欣喜之情。
你柳絮是"空缱绻,说风流。"凄恻绵绵,迷茫绝望;我柳絮是"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阳光灿烂,积极向上。
你柳絮是"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为爱情愁白头,苦叹无人为你作主;我柳絮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时聚时分,韶华休笑本无根。"一心一意为理想而奋斗。
你柳絮是"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淹淹留。"周围很冷酷;我柳絮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周围很温暖。我是志得意满,"宝二奶奶"的位置非我莫属。
衡量一首诗词的优劣,必要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比较。宝钗是处处要压黛玉一头。从艺术看,黛钗这两首词,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从思想性来看,宝钗这首词暴露出她用心险恶,全然不顾宝黛蚀骨铭心的爱情现实,是下死心要挖人墙脚。显然无法与黛玉的词相比。
或许有人要问,宝钗的"上青云",就一定是要夺"宝二奶奶"的位置吗?对于当时的宝钗,作为一个女孩来说,她的"上青云",是要出去做官吗?根本不现实。是要振兴薛家吗?当然。怎么振兴?她除了嫁给宝玉为妻,还有得二选吗?所以她的"青云志",只能是夺宝二奶奶的位置。作者在前面相关回中早已作过多方暗示,这点毋庸置疑。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着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
柳絮和风筝都随风飘飞而散,作者叙述完群芳填柳絮词后紧接着写众芳放风筝,寓意十分清楚。如此巧妙布局设计,可谓匠心独具。
记得桃花社的社主是黛玉。这次吟《柳絮》词,地在潇湘馆。
贾赦花八百两银买来嫣红(娇红),看来她的日子并不好过,受够了贾赦的折腾。她想通过放风筝放走晦气谈何容易,贾赦想要捏死她,就像捏死一只蚂蚁。
此时,众芳还未放风筝,嫣红放晦气,风筝偏偏落在潇湘馆的竹梢上,看来众芳离散,黛玉将先她们而去。
在二十三回,二玉共读《西厢》后,宝玉被袭人叫走。黛玉便闷闷的,欲回房休息,正走到梨香院墙角边,忽听到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原来是十二个小女戏子正在演唱《杜丹亭》,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这是剧中女主角杜丽娘的唱腔。黛玉与杜丽娘有着相似的命运,可见这"嫣红"与黛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另外,黛玉的前身是株绛珠仙草,绛红与嫣红义近。
所以,嫣红也影射黛玉。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拔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来。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而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注释
1、剪子股:就是在竹竿上斜捆一根小木棍,做成的剪刀形的东西。其作用是风筝在飞行过程中,若线被树梢等物体绊住时方便把线挑出。
2、籰子:用来绕风筝收放线的卷线轴。
、顶线:风筝的系牵线,也叫提线,约一、二尺,类似于雨伞上的伞骨子。放风筝时,它和放收线相连接。它的长短和根数以及角度也是风筝能否飞升和能否飞得稳的决定因素之一。故宝玉的风筝飞不起来,黛玉说是因为顶线不好。
黛玉的是美人风筝,婉柔多情,美人薄命。
宝钗的是七雁大风筝,"雁""怨"谐音,寓意分离。"七""凄"谐音,七是单数,寓意凄寞终老。
探春的是凤凰风筝,王妃标志。
宝琴的是蝙蝠风筝,蝙蝠象征幸运,幸福,宝钗深得贾母喜爱。蝙蝠不是鸟,不是鼠,是种能飞翔的哺乳动物。说它是鸟或鼠,她都不承认,是个滑头的骑墙派。她虽是宝钗的堂妹,却和黛玉走得很近。
宝玉的风筝,一波三折,先是昨儿赖大娘送给他的大鱼风筝被晴雯昨儿放走了。又要个螃蟹的风筝来,却又被袭人送给了贾环。最后丫鬟们扛了和黛玉一样的美人风筝来,却又放不起来。最后随便取了一个来放,总算飞上了半空中。
赖大娘送给宝玉的大鱼风筝,实是鲲鹏风筝,即鲸鱼风筝。庄子《逍遥游》写道:"北溟(北海,渤海)有鱼,其名为鲲(海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鲲鹏展翅一翼千里,喻志趣高远,追求自由的象征。晴雯心灵手巧,以"勇"著称,敢于反潮流,追求自由,虽为下贱,心比天高。颇有鲲鹏特质。可见,这大鱼风筝是晴雯的象征。
晴雯是赖大娘从外面买来的丫鬟,因贾母喜爱便转赠给了贾母,贾母又赐给了宝玉。等于说,归根结底,晴雯还是来自于赖大娘。今这大鱼风筝又是赖大娘昨儿送给宝玉的,这就更表明这大鱼风筝是晴雯的象征。
今儿在众姑娘还未放风筝之前,嫣红的蝴蝶风筝便落在潇湘馆的竹梢上。大鱼风筝昨儿就被晴雯放走了。可见,晴雯将比黛玉更早,离众芳而去。
螃蟹横着爬行,"皮里春秋空黑黄"。袭人把螃蟹风筝送给贾环,显然是讽刺挖苦贾环猥琐窝囊,愚蠢无知。
黛玉的美人风筝飞到半空中去了,宝玉的美人风筝却始终飞不起来,不能与其比翼双飞,原因是"顶线不好"。而顶线是风筝能否飞升的关键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宝黛爱情的最终悲剧是封建家庭里的这些"顶线"造成的。
宝玉随便取了一个来放,肯定不是七雁风筝,终于和宝钗等人的同行而飞,这表明二宝虽然能够成婚,却是同床异梦。
这些飞上天空的风筝还可以收回来,所以并不寓意死亡。
一时丫鬟又拿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送饭的来,顽了一回,紫鹃笑道:"这一回的劲大,姑娘来放罢。"黛玉听说,用手帕垫着手,顿了一顿,果然风紧力大,接过籰子来,随着风筝的势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刺剌响,登时籰子线尽。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笑道:"各人都有,你先请罢。"黛玉笑道:"这一放虽有趣,只是不忍。"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我们姑娘越发小气了。那一年不放几个子,今忽儿又心疼了。姑娘不放,等我放。"说着,便向雪雁手中接过一把西洋小剪子来,齐籰子根下寸丝不留,咯登一声铰断,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展眼便不见了。众人皆仰面睃眼说:"有趣,有趣。"宝玉说:"可惜不知落在那里去了。若落在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荒芜人烟处,我替他寂寞。想起来把我这个放去,教他两个作伴儿罢。"于是也用剪子剪断,照先放去。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众人皆笑道:"且别剪你的,看他倒像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可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说着,那喜字果然与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拍手哄然一笑,说:"倒有趣,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黛玉说:"我的风筝也放去了,我也乏了,我也要歇歇去。"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说着,看姊妹们都放去了,大家方散。黛玉回房歪着养乏。要知端的,下回便见。
这里的"送饭的",并不是指送吃的饭,而是指放风筝的附加物。风筝升空后,将附加物挂在线上,随风鼓起,沿线而上。有的附有爆竹,如这里的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风筝,就带有响鞭(送饭的),在半空中如钟鸣一般,特别有趣。还有的附加各式各样的彩饰,特别漂亮。
黛玉难舍宝玉,不愿独自而去,故而"不忍"。
放风筝,绕线轴(籰子)一松,一放线,风筝便飞起;绕线轴一紧,一收线,风筝便回来。若收放线被剪断,风筝便再也回不来了。
现紫鹃把黛玉的收放线剪断了,意味着黛玉的风筝将一去不复还。她将带着幽恨而去,这"病根儿"就是幽恨,就是对宝玉无法割舍的深情。
宝玉怕黛玉的风筝落在无人烟处受寂寞,随即也放了一个去与它作伴。这表明二宝婚后,宝玉因"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终将别钗随黛玉而去。
探春正要铰断自己的凤凰风筝的放线,若铰断了,探春的风筝将会和宝玉黛玉的风筝一飞而去。这可能意味着探春与黛玉有着同样的命运。探春远嫁为王妃,黛玉也可能是远嫁为妃。
现探春还未铰断放线时,只见半空中又有一个凤凰风筝。这时众人劝探春先不要铰断,谁知那凤凰风筝竟然逼近而来,和探春的风筝绞在一处。众人要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可开交。
由文中可知,那一个凤凰风筝并非断线风筝。大观园很大,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没断线的风筝是飞不了多远的。可见,那一个凤凰风筝还是贾府的。这就是作者暗示我们,那一个凤凰风筝是贾元春的象征。
贾元春的凤凰风筝和探春的凤凰风筝绞到一处,作者又到底要暗示什么呢?
贾元春要给探春说媒。请看下面分析。
这时一个带响鞭的,在半空中如钟鸣一般,门扇大的玲珑喜字风筝,正向前两个凤凰风筝逼来,且三个风筝竟然也绞在一处。
响鞭如钟鸣,门扇大,喜字玲珑风筝,意味什么?当然意味着探春婚嫁之大喜事。
探春婚嫁为皇妃,一般人作媒行吗?当然得贾元春这样身份的人来促成。所以,那一个凤凰风筝只能象征贾元春。
结果怎样?
三下齐收乱顿,谁知三个风筝的收线竟然都断了,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黛玉、晴雯的风筝放走了,意味着她们的死。探春的凤凰风筝也飞走了,自然也意味着她的死。
众人说:"可不知那喜字是谁家的,忒促狭了些。"谁家的?既然是"三下齐收",就表明那个喜字风筝也是个未断线的风筝。不是你贾家的,还能是谁家的?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促狭是心太急促,太慌乱的意思。它暗示着探春远嫁的消息来得太突然。正因为这样,判词才说探春出嫁是最不吉利的鬼节清明日。若不是事情太突然,万不得已,谁家又会选这样的日子出嫁呢?且要风雨兼程,"一帆风雨路三千",结果探春被葬身大海,去了。
三个风筝都断了线,这表明元春之死,也与探春远嫁有关。这是条重要信息。
探春、元春都因"探春远嫁"而亡,贾府随之倾覆,结果因"喜"而悲。"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正寓此意。
这时,宝钗说:"且等我们放了去,大家好散。"双关语。贾府都没了,能不散吗?
从上述分析可知,众芳散尽,并不意味着都是死,因为风筝放飞后,只要未剪断放线,还可收回来。这就意味着她们虽散却没有都死。只有晴雯、黛玉、宝玉、探春的风筝放走了,才意味着死亡。宝玉说是后来出家做了和尚,不过是种委婉的说法。
正是:"三春去后诸芳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