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的故事,在之江大地续写新篇章

每一片土地,都蕴藏着向上的力量。

浙江是民间文艺大省,素有“百工之乡”之称。四大木雕,两个生于此,四大石雕,一半长于斯,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都是从这片古老而深厚的土壤中萌生出的独特标识。

今时今日,民间文艺又在之江大地续写着一朵“花”的故事——

年初,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结果陆续揭晓,20朵“山花”中,浙江摘得2朵,成绩斐然;

去年5月,好消息从北京传来,这一届“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活动及“山花奖”颁奖盛典定在余杭举办,这也意味着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正式落户余杭......

“万物得其本者生。”长期以来,浙江民艺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使命担当,在建设文化浙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中,发挥着长足的力量。

今天,在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背景下,深植于民间沃土的浙江民艺,将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更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扇博物馆展品

根脉绵延

浙江大地,山花烂漫盛开。

看,那是在温州乐清。鼻架眼镜,身着背心短裤,手握凿刀的乐清首饰龙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顺奎,正聚精会神地雕刻首饰龙灯上迷你水车的零部件。

年逾古稀的他,说起这门延续了多年的传统技艺时却精神矍铄,“这手艺到我手里已是第五代了,我想让首饰龙灯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林顺奎《乐清首饰龙灯》灯彩

镜头切换到宁波宁海。53岁的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传统戏台建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葛招龙,正趴在一块木料上,手眼并用,为一块雕花板划出一道圆润的线角。

“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能爱惜就爱惜一点,能抢救就抢救回来一点。”葛招龙说。身旁,他花了五年“克隆”的古戏台精美绝伦。

▲葛招龙《人生戏台》局部藻井工艺

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8件作品中,2件来自浙江——灯彩《乐清首饰龙灯》、藻井工艺《人生戏台》,彰显着浙江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非凡实力。

浙江的绿水青山,赋予了艺术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他们把对山水人文的热爱用一双巧手融入到了精巧绝妙的艺术作品中。

自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以来,每届评委会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民艺作品里,遴选出四类共20件优秀获奖作品。浙江省民协积极推荐全省优秀民间文艺作品参加各项评选活动,连续三届共斩获7朵“山花”,获奖数量居全国第一。

▲《苍南童谣》

黄志林周功清主编

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民间文学作品奖

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一大批种类丰富的精品力作亮相国家级大舞台——

《十里红妆系列》,惊艳了时光;黄杨木雕《大唐盛世》,展示木头里的乾坤世界;民间文学《苍南童谣》,那是乡音里的文化遗产;嘉兴船民生活的印记,流淌在《运河记忆》当中......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

顾希佳编著

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这些独具匠心的民间文艺精品,或是坚守传统,或是创意革新,在展现创作者深厚技艺和高远立意的同时,也彰显了浙江民间文艺的丰富与精美。

浙江民艺,花团锦簇、果实累累。

百花竞艳

花开时刻,见证的正是浙江民间文艺的无限春光。不过,春光何止于此。

民间文艺生于民间、兴于民间,是人民群众朴素真挚的生活创造。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民间文艺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凝聚记忆,留下大量民间文艺宝贵遗产。

浙江温润的气候、丰厚的土壤,造就了浙江人细腻内敛的品性。民间文艺在这片土地上滋长,孕育出雅致的气韵。

“轰隆隆……”京杭大运河畔,伴着货轮穿梭声,我们漫步至拱宸桥边,脚步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的展厅中停留。

▲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瞧,那是张小泉剪刀,近年的老字号。“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剧作家田汉在上个世纪中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张小泉剪刀,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开合和顺,其制剪工序中的镶钢锻打和手工刻花技艺精湛独特。看着一排排尺寸各异的剪子,“磨剪子嘞,戗菜刀呦”的吆喝声在耳畔响起——这是几代人的记忆。

▲余杭纸伞

再往前几步,来到中国伞博物馆,一把把油纸伞将江南的诗意曼妙地舒展在眼前。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以刷花、彩绘和刺绣等技法加以装饰,造型轻盈,制作精细。奇巧的身量,令人不由得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伞文化便是由烟雨江南的条条雨巷中,衍生出的独特诗意。

▲苍南当地的孩子们在学唱童谣

“天乌乌,要落雨,何时落,初四五,阿公举锄头耙水路,耙一尾鲤鱼三斤五。阿公要煮糟,阿妈要煮醋......”时空流转,随着声声童谣,脚步来到苍南。

苍南童谣是来自民间的文化产物,凝聚着深层的民间文化基因。苍南地处浙闽交界,两地文化交融渗透,独特的山海地貌与特殊的移民历史,让苍南生成多种方言,这为童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丰富的养分。

——这些浸润于一方水土深处的民间文艺,总带着独特的个性。

从杭嘉湖平原到瓯江两岸,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麓,一张浙江民间文艺版图在眼前徐徐晕开。

版图中,既有层出不穷的精品佳作,又有潜精研思的学术成果;既有成果斐然的对外交流,又有共同构筑的精神家园;既有传承发扬的工匠精神,又有紧跟时代的积极创新。

浙江民艺,百花迎春,群芳斗艳。

步履不停

生活是民间文艺最广阔的舞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它“步履从容”,透露出一股行之久远的力量。只要生活的脚步不停歇、时间的流动不停滞,民间文艺就步履不停。

今天,从时光中缓步走来的匠心传承,如何进一步发展、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第五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现场

年8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艺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暨第五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在浙江展览馆启幕。件作品、50多个门类,为观众打开浙江民间艺术宝藏的大门,展示着新时代浙江民艺的勃勃生机。本届双年展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间艺术魅力、推动传承创新。

这其中,“创新”二字尤为醒目——这正是对民艺发展之问的回答。

▲余杭仁和民间舞蹈高头竹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映当代生活,更体现当代精神。

“山花”绽放余杭,并非偶然。余杭,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良渚、运河、径山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里也是中国民协授予的“中国故事之乡”和中国曲协授予的“中国曲艺之乡”,“大禹治水”“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民间传说故事家喻户晓。

让传统文化迸发出新活力,余杭一直在努力。

▲余杭滚灯

近年来,余杭培养了一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有国家级、省级民协会员10余人,多名会员获历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打造了一系列民间文艺精品,5年来在国内外各项展览赛事中获奖百余次;同时,余杭每年都对民间文艺作品给予创作扶持,鼓励民协会员参加浙江省民间工艺“新峰计划”“名家孵化计划”等。

让民艺“活”起来、“用”起来,年,余杭区民协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的时代主题,组织开展故事进礼堂等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年余杭区民间工艺优秀作品联展、杭州民协亚运主题工艺展等民间工艺展览和赛事活动,继续擦亮金字招牌。

在浙江这片沃土上,新时代的民间文艺,在转化创新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浙江民艺,推陈出新,步履不停。

精彩答卷

“十三五”期间,浙江民间文化艺术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无数难以忘怀的高光时刻。

▲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双年展

暨第三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

丰富鲜明的主题活动,彰显着民间文艺的独特风采。

——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之际,出自省民协49位民间工艺家的66件工艺美术作品在萧山国际机场G20峰会专用候机楼贵宾室陈列展出,将浙江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浓缩在精美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中,呈现给世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民协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物华天宝——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双年展暨第四届浙江工艺美术双年展”,全国78位知名工艺师携78件(组)作品、全省位工艺美术作者携件(组)作品同期展出,向祖国70华诞献礼。

——年伊始,新冠疫情来袭,浙江民间文艺界也涌动着一股温暖人心的“战疫”力量。在省民协的倡议下,全省民间文艺家及民间文艺工作者纷纷响应,于短短数月内创作出千余幅作品,记录了无数感人事迹,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作品致敬英雄,以真挚动人的方式鼓舞人心,共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首届“中国童谣文化之乡”

优秀童谣作品推介暨授牌仪式

民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贴近群众的惠民活动,散发出民间文艺的更大魅力。

——五年来,省民协深入开展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在杭州、宁波、湖州、台州各地的街道、村镇、社区、学校、商场等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和手工艺术绝技表演15场,参演演员及艺术家达余人次,惠及近10万基层群众。

——五年来,省民协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乐清“中国木雕艺术之乡”、鄞州“中国海丝文化之乡”、松阳“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等共计13个中国民间文艺(化)之乡、中国民间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的推荐工作,并全部得以认定和挂牌。

▲与日本静冈县开展民间文艺交流

“走出去、引进来”,推动跨界交流合作,民间文艺承担起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在巩固长三角民间文艺区域一体化合作的基础上,围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组织周密协调,省民协向国内外推介更多体现浙江精神、代表浙江水平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开展展演、展示、论坛、培训等交流活动,例如与日本静冈县开展民间文艺交流。进一步增强国内外民间艺术家的联系与沟通,增进友谊与合作。

浙江民艺,回复时代之问,书写精彩答卷。

谱写新篇

在新的赶考路上,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繁荣社会主义民间文艺事业,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走在时代前列、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深厚艺术功底的民间艺术家。

近年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带领全省民间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讴歌家乡,讲述浙江故事,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核心的一环还是人。近年来,浙江省民协立足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名家孵化计划”,加大民间文艺人才的培育推介力度,充分挖掘优秀人才,提升队伍素质,推动民间文艺薪火相传。

▲省民间工艺“名家孵化”计划创作交流活动

省民协以培养德艺双馨人才为出发点,完善人才评定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手段、新举措。注重发挥老艺术家的模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加强全省民间文艺人才库、专家库建设,努力推出一批民间艺术领军人物、中青年民间文艺骨干和基层民间文艺优秀工作者。

其间,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大力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这些作品中,有的积淀多年,是老一辈艺术家深思熟虑的经典之作;有的是中青年艺术家有感于新时代、新气象的精品力作;也有的是新生代充满生机的佳作,充分展示了浙江民间文艺的丰富多彩和精美绝伦,表达了民间文艺家奋进新征程的拳拳心意。

▲省民协“新峰人才”采风活动

以“新峰计划”为例,6年来,省民协共推荐评选了72名浙江省民间工艺“新峰人才”。他们的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多个,包括获得各项权威奖项;9位“新峰人才”获得浙江民间文艺省级最高奖项“映山红奖”,并有4位“新峰人才”作品入围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终评。

其中,70后13人、80后53人、90后6人,人才结构合理、队伍充满活力、积极谋求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和氛围。

老面孔、新面孔,大展拳脚,恰逢其时。人才高地书写浙江民艺新篇章。

花开正当时,莫负好时光。“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精神,围绕中心工作,履行协会职能,不断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取得新成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杭间说。

来源/省文联传媒中心《品位》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