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都是一段故事,区别在于:故事的色彩或浓或淡罢了。磨刀匠的生活应该算是够平淡的了,但对“磨剪子镪菜刀”的标准南腔北调几乎妇孺皆知,而且很多人学得来、学得像,挺逗。
我要说的这位磨刀匠,外表上邋邋遢遢,同大多数磨刀匠没什么两样,唠过后,才知道他的磨刀之路却与众不同。
咋看像是拘谨的人,可拉起话来,他操一口典型的标准山东腔,却十分的健谈,看来,他长年只身在外,感情上也是需要沟通的。
他中等个头,虽然年近花甲,腰板仍很直溜,他胖瘦适中,脸上黑里透红,看得出是个饱经风霜而又健壮的人。
他说他是山东单县人,我问他你们那里是不是磨刀匠很多呀,他说倒是有一些,也不是很多。言语中,他自豪的说他磨的刀如何好、如何快,讲信用,回头客多。在抚顺地区,哪个区、哪个乡、哪条街的,甚至较大的企业他都如数家珍的说得滚瓜乱熟,并因此而自鸣得意。
尤其他的“华山论刀”更令人叫绝,他搭上一眼,就能说出刀的产地、钢性材质、质量好坏。哪一个省市,由于有什么样的企业产品,因此类似材质的刀就多,还有名牌的,还有造假的等等。而且他的帆布褡裢里还装着一种不锈钢的铬钢菜刀,一把15元,相机兜售,一口价。
他说我磨一把刀1.5元,如果镗厚的,连镪带磨2元钱一把,别人也是这个价钱,但是我做的活儿质量好,不但快,而且能使住,你看那些卖肉的,家里剁馅切菜的都找我磨,不糊弄人,那才行。
我说各行各业都有师徒,磨刀这行当三天力巴,看看就会,我看用不着学徒的。他诡秘的冲我一笑说:老哥,我可是学了好几年徒。
原来他的亲属是一位专业的磨刀匠,小有名气。他30多岁时,农活忙完了,闲着没事儿干,就帮着亲属磨刀玩儿,一来二去就跟着走南闯北干上了。我说那怎么算哪?他说,亲属,差不多就行,出门管吃管喝,逢年过节的给几个零花钱,就这么的,我学了两三年徒呢。
后来,师傅让自己干,若不然,还不好意思提呢。他说,磨刀要教你也快,个把钟头,三天两天就都整明白了,可是,人的性格磨练就不容易了。像刀镗厚的,两面要镪镪,用砂轮打要防止过热退火,一退火,刀就废了。刀镗薄的,千万不要镪,一镪离废就不远了。一般来说,先用粗砂轮沾水手工打磨,磨得差不多了,用砂纸刨刨光,再用细油石慢慢宕,最后在细磨石上背刃,将虚刃背掉,一看一摸就知道行了。
这磨刀你得耐住性子,慢工出巧匠,功到自然成嘛。你看这十几把菜刀,着急不行,磨一把是一把,我就是不吃不喝也要给人家磨好,不能像剃头的,下一个来了,前边的抓紧整,整一个是一个,那是挣钱哪,可是下回他还让你整吗?他的钱还让你挣吗?我看够呛。
糊弄人家就是糊弄自己。他嘴里不停的说,双手可是从来没有停下。比如你的刀剪是好是坏,有什么毛病都得讲清楚,有的刀剪是冒牌货,没有钢性,就是磨出刃来,也使不长久,这可不是我磨刀匠的技术不中。有的老大嫂就说,我买把新剪子才2、3元钱,你蹭一下就1.5元,我还不如再买把新的呢。我说你再买一把还是使不住,要买就买货真价实的。
说着说着,他又扯起了名胜古迹、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我说,你不简单么,周游全国,本人自愧不如。
你废九牛二虎之力挣的钱,是不是都奉献给铁道部了?我问。他抬头冲我又是一笑,一边低头干活一边说:我这几个钱要是都扔给火车,那我老婆孩子吃啥?看我不解,他解释道:我坐火车很少花钱,乘客车的时候少,不买票,想法上去,说说情,少给几个,找个地方蹲着,有地方就坐着。多半我是坐货车,想上什么地方,先到货站打听好,待晚上没人时跳上去,一路上风风凉凉的,到地方下车走人,没事儿。有时候被发现了,我不偷不抢,身上又没几个钱,顶多说几句。说实在的,我游遍了全国很多地方,什么名山、名湖、大风景都看一眼。有一回在广东省我想去香港磨刀,没过去......。
他谈兴尚浓,滔滔不绝,说实在的,我真没去过那么多地方,自然很难接话,他坐着干活,我蹲着搭话,腿有些麻,加上近日患病,觉得累了,于是借口回去吃午饭,溜之大吉。
对了,他还说,他一年在外闯荡,只在每年的春节才回家一次,家里的事儿由老伴儿照料,他叫她也出来看看,老伴儿就是不肯,离不开那个窝呀。
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