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在苏联难民收容所中,刚从德国魔抓中救出一批儿童,苏联红军在统计这些孩子的姓名,帮助他们找到父母。
这些孩子中,有一个东方面孔的中国女孩,引起了苏联军官的注意,走过去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赤英!”苏联军官继续问道:“你的父母是谁?他们是做什么的?”
女孩眼中充满恐惧,不安地回答:“父亲是一名老中医,我身体不好,去苏联治病,后来被抓到这里了。”
这位苏联军官迟疑了一下,显然不完全相信这个小女孩说的话,他派人查一下这批孩子的来历,得知他们都是从苏联一所少年夏令营被抓到这里的,而这个叫赤英的中国女孩,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学习。
苏联军官知道,在国际儿童院学习的孩子大多来自东欧国家,而且他们的父母都是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或者是烈士的后代,于是他认为这个小女孩的身份一定没有这么简单。
几天后,这位苏联军官又找到赤英,但赤英的回答跟之前一样,他清楚,直接问是得不到答案的,他开始给赤英讲苏联的情况,还有中国的情况,当赤英听到中国的时候,眼眶红润,眼泪流出来。
在德国集中营的四年里,赤英变得不相信任何人,她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位苏联军官,看他对自己并没有什么恶意,赤英终于放下心防,鼓起勇气说:“我是中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女儿!”
赤英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世后,苏联军官都愣住了,连连惊叹:“天啊!这么重要身份的孩子,德国人竟然没有发现?能活着走出集中营,简直是奇迹啊!”
苏联军官又惊呼:“你从德国人的眼皮底下溜走,他们得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去追悔啊!”
苏联军官立即将此事上报,斯大林得知消息后,紧急下令:立刻护送朱德的女儿到莫斯科。年1月30日,赤英乘坐战后第一列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安全到达莫斯科。
赤英到达莫斯科后,苏联政府非常重视,安置好赤英后,将这个消息送到中国,远在中国的朱德总司令收到消息后,激动不已,知道了女儿的遭遇,又心疼不已,立刻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苏联4年卫国战争也是中国国内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而没有及时打听你的下落,让你受了苦,爹爹对不起你!全苏联都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政府,想必女儿能谅解爹爹的……
读到这里,我们心中疑问:为什么朱德元帅的女儿会出现在苏联难民收容所?她又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呢?
赤英并不是她真正的名字,原名叫朱敏,是开国元帅朱德的独生女,母亲叫贺治华,朱德和贺治华在上海结识,后来两人一起去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异国他乡,彼此成为精神依托,最后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
年,按照组织安排,两人离开德国,前往苏联,不久,朱德要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而妻子贺治华的预产期将至,于是将她安排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
4月,朱敏出生,当时40岁的朱德得知自己喜得千金,非常开心,给女儿起名为“四旬”,而这一年,朱德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他得到通知,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早在年,朱德怀揣理想来到德国留学,如今付诸行动的时候到了,忍痛告别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踏上回国的征程。
年的夏天,母亲贺治华将女儿四旬送到娘家,帮忙照顾孩子,妹妹从成都千里迢迢来到中苏边境,将小四旬接回成都,为了小四旬的安全,随母姓,改名叫“贺飞飞”。
在外婆和姨妈的照顾下,朱敏渐渐长大,从没见过父亲的朱敏突然问外婆:“爹爹长什么样儿呢?”外婆不知道如何回答,看着孩子思念父亲,着实心疼孩子。
有一次,在成都大街上,街头上挂着一张“朱毛”的悬赏头像,外婆指着头像,告诉朱敏说:“看到那个头像了吗?那个‘朱’就是你爹爹。”这是朱敏第一次见到父亲,看了很久才离开。
年,朱敏十二岁,周恩来和邓颖超打听到朱敏的消息,当周恩来第一眼见到朱敏时,感叹道:“这孩子,长得太像老朱!”后来,周恩来征求外婆的同意,带朱敏去延安和父亲朱德团聚,但是外婆实在不舍得让孩子去那么远的地方,最后没有答应。
周恩来心想,既然人去不了延安,那就带一张照片回去,解朱德的思念之苦,于是第二天,邓颖超带朱敏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半身照,带回延安。
两年后,国共关系恶化,国民党特务抓走了朱敏的姨妈,她说朱敏是她的女儿,才逃过一劫,外婆心想不能继续将朱敏留在身边,有一丝后悔当初没有跟周恩来去延安,这次必须得送走朱敏。
几天后,邓颖超再次来到成都,带走朱敏,当时,正巧赶上共产党医疗队去延安,跟随医疗队,她们通过国民党一层层封锁线,到达延安。
到达延安后,邓颖超带朱敏见朱德元帅,朱敏在人群中寻找爹爹的身影,心情无比激动,她看到一个身穿军装的中年男子,腿上打着绑腿,站在一个高高的土墩上,直觉告诉她:这就是爹爹。
她大声地喊了两声,朱德转过身,血浓于水,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女儿,跑过去抱住女儿,朱敏本不想流眼泪,可眼泪却不争气地直流,朱德帮女儿擦眼泪,抹完又抹。
硬汉形象的朱德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一直留着朱敏小时候,在莫斯科郊外草地上的一张照片,因为长时间带在身上,已经发黄卷边,朱敏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在延安的日子里,朱敏在爹爹的身边,感觉非常幸福,和爹爹过了第一个春节,那天吃过晚饭后,父亲朱德问女儿:“长大后想干什么?”朱敏想了想,回答说:“和你一样,当八路军。”
朱德心里非常开心,心想:果然不愧是我的女儿,于是他拿出一本薄薄的书,朱敏接过来一看,是苏联国际儿童院的简介,朱德又问:“打完仗之后,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难住了朱敏,她从来没有想过。
朱德语重心长地说:“打完仗,需要建设新中国,需要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专业人才。”朱敏明白,父亲是想让自己去苏联学习,她非常喜欢学习,但是想到又和父亲分离,顿感忧伤。
朱敏离开之前,朱德送给女儿一支派克金笔,并叮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年1月30日,朱敏乘坐飞往莫斯科的飞机,同行的还有王继飞、罗西北。
到达莫斯科后,朱敏来到了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她改名为“赤英”,这是父亲给她起的,“赤”和“朱”都有红色的意思,“赤英”就是红色英雄,这也是朱德对女儿的希望。
朱敏虽然出生在苏联,但是刚到这里,还是不适应这里的环境,严重水土不服,得了气管炎,雪上加霜的是,哮喘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夜咳嗽不止,为了给朱敏治好病,她被送到了前苏联南方的一个少先队夏令营疗养。
这里还有其他来自各国的病友,没想到,一夜之间,德国入侵前苏联,朱敏和其他小伙伴被德国人抓走囚禁起来。
年,经过两年囚禁,朱敏和其他5个姐妹被押送到德国的集中营,他们被推进一个闷罐车,车里的人一个贴一个,身子无法动弹,很快,闷罐车里变得臭气熏天。
有人开始呻吟,有人开始哭泣,此时,身体柔弱的朱敏开始发烧,无法忍耐,昏厥过去,当她再次醒来时,发现有人在给她往嘴里塞东西吃,并对她说:“妹子,一定要活下去,活着就是胜利!你的父母都在等着你呢!”
朱敏想到父母,想到祖国,她好不容易提起一点精神,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活下去。
经过几日的折腾,终于到达集中营,进入集中营之前,所有人都要进行“洗澡消毒”,不能带任何东西入内,一个德国兵走过来,收走父亲送给自己的派克金笔,朱敏非常心痛。
朱敏还有一枚儿童院同学送给她的纪念章,她冒死将它放在舌头下面压住,如果被发现,将会给她带来灭顶之灾,但是却她却躲过了德国兵严格的检查。
在集中营里,每天吃的都是发霉的面包,还要干活,干不好就会遭到一顿毒打,朱敏亲眼看到德国兵残害手无寸铁的犹太人,朱敏看得胆战心惊,她知道,想要活下去,绝对不能说出自己的身份。
朱敏从不说话,时间长了,几乎失去说话的能力,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朱敏的头发开始脱落,停止发育,一直停留在儿童阶段,身高一厘米也没有长。
不久,朱敏得了颈部淋巴结核,但是根本没人管,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结核块溃烂,脓血流出来,沾满领子,然而领子干后变硬,开始反复摩擦伤口,最后伤口肿起来。
这时,德国兵发现朱敏脖子的伤口,将她带到医疗室,但是医疗室的医生根本不把她当人看,像对待小猫小狗似的,一剪子剪开伤口,不消毒、不打麻药的情况下,硬生生地将脓血挤出来,疼得朱敏昏过去,脖子上永远留下了一道疤痕。
年,朱敏在黑暗的集中营里度过了一年,这一天,她和几个小伙伴在放风,突然,一个看守员手里拿着照相机朝他们走过来,面容和善地说要给他们拍照,朱敏和小伙伴们露出真诚地笑容。
但是那个看守员认为他们是在嘲笑他,立刻放下照相机,开始对他们拳打脚踢,后来,又拿来鞭子,冰冷地抽打在几个小女孩身上,她们拼命地求饶:“不要打了,不要打了。”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笑过,内心充满恐惧。
随着苏联红军的进攻,德国法西斯节节败退,急需枪支弹药,而集中营变成军需工厂,朱敏和伙伴们开始干活,她告诉小伙伴们,子弹最怕水,弹壳里如果进水,子弹就会失效,但是他们哪里能找到水,于是朱敏想出一个办法,往弹壳里面吐口水。
朱敏心中期盼苏联红军胜利,救他们脱离苦海,年,集中营中不断有枪响声,朱敏和伙伴们并不感到害怕,认为那是胜利的声音。
有一天,朱敏发现集中营所有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不久之后,发现有人往门外跑,她意识到苏联红军胜利了,朱敏和伙伴们也跟随人群跑出去,朱敏害怕又被德国兵逮住,带领小伙伴们往苏联的方向跑去。
他们白天跑路,晚上便露宿在野外,在他们逃跑的途中,遇到一阵炮弹袭来,四处逃窜,朱敏变得昏昏沉沉,开始发高烧,意识模糊不清,最后昏过去,和小伙伴们走散。
天亮时,朱敏被苏联红军发现,送到了苏联难民收容所,等她醒来后,安排她在厨房干活,虽然脱离了集中营的生活,但是她仍然不敢说出她的身世,对苏联红军说她叫赤英,之后,就出现了文中开篇的场景。
这四年里,朱德预感到女儿会出事,但是没想到女儿会被抓到德国集中营做囚徒,他找过自己女儿,但是始终没能找到,作为父亲,能在战场上打仗,却不能保护自己的女儿,朱德心痛万分,在信中,他乞求女儿的原谅。
获救的朱敏并没有选择马上回国,当初前往苏联,父亲希望自己学业有成,但却被抓到集中营而耽误,她无法回去见爹娘,所以朱敏想继续留在苏联学习。
年,朱敏进入莫斯科专科大学学习,年,朱敏利用暑假期间,回国看望父亲,10年后父女再次见面,这一次比上一次见到父亲时,朱敏变得坚强,轻描淡写地叙述着自己在集中营的生活,而朱德看到女儿,眼中含泪,虽然没有多问什么,但此时朱德的心应该比谁都疼。
在苏联学习期间,偶然的机会,朱敏认识了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的刘铮,两人情投意合,不久,两人结婚,年,两年的苏联学习结束,朱敏毕业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当一名老师,不久,朱敏和刘铮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虽然是元帅朱德的女儿,但朱敏从来没有享受到特别的待遇,刚生完孩子,朱敏就回到学校的集体宿舍,后来搬进一个宿舍楼,在那里一住就是40年,这就是朱德元帅对女儿的平民教育。
朱敏和丈夫刘铮共育有六个子女,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因为朱敏自己在战争年代的遭遇,她尤其喜欢这个小女儿,希望自己失去的一切都能在女儿的身上实现。
朱德元帅的平民教育不仅在朱敏身上,而朱敏的子女也受到了朱德的平民教育,年,朱敏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距离学校比较远,朱敏有些心疼孩子,在司机面前唠叨这件事儿,第二天,朱德听说后,推来一辆三轮车,孩子们看到后,说:“三轮车太难看,同学们会笑话的。”
朱德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说:“是你们大,还是爷爷大?”孩子们齐声回答:“爷爷大。”“对喽,爷爷大才能做四个轮的,你们小,就要做三个轮的。”逗得孩子哈哈大笑,开开心心地上学去了。
年,俄罗斯政府向参加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颁发纪念奖章,中国共有18人被授予纪念奖章,而朱敏就是其中一个,表彰她不畏强敌,严守身世,在集中营顽强地活下来。
朱敏作为朱德元帅的唯一的女儿,并没有享到“福”,童年时期的残酷遭遇,摧残了她健康的身体,成为她人生中无法抹去的记忆,晚年生活无法自理,丈夫刘铮细心照顾,经常带她到室外散步,晒晒太阳。
丈夫刘铮说:“在得到纪念奖章时,朱敏非常高兴,证明苏联没忘记她在儿童院工作过,这是对她极大的肯定和认可。”还有那枚用生命保护的列宁纪念章,一直都收藏着。
“我和朱敏的这一生,她改变我更多一点,谁让她身体不好呢。我要当好她晚年的拐棍和眼睛,携手共度晚年的平民生活。”刘铮无限感叹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