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家三代师范人作者:金瑾“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对于我们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家有一种浓浓的“师范情结”和一份深深的“师范缘”。因为我们家有三代“师范人”。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公主府校区南门母亲读师范是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混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女子读书的很少,特别是我们这样当时偏远落后的塞外。母亲是幸运的,当时家境尚可,姥爷十分开明,送女儿到归绥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当时校址在归绥旧城剪子巷内,后又迁往新城南街。年8月省立归绥女子师范并入绥远省归绥市师范学校,就是成立于年的绥远师范学校。那时学校以讲古文、读经传为主,后来又开设了国文、数学、博物等新课程。在学校,母亲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学到了全新的知识,成为一名新的知识女性。母亲是当时少有的师范毕业生,毕业后到小学教书,成了归绥为数不多的“女先生”之一。妻子秦桂英是年上的师范。那是一个特殊年代。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一切正常秩序,学校停课,学生“闹革命”,老师被打成“臭老九”。年因形势需要,呼和浩特市革委会决定成立“五七”师范,暂借当时停办的内蒙古劳动技工学校校址,以短期培训初中和小学师资,招收上山下乡的高中知识青年,经过三至六个月的分科培训,分配到学校任教。年恢复呼和浩特师范学校,“五七”师范迁回公主府原师范学校校址,学制从短期培训改为一年,分设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和音乐美术班。年9月,妻子从巴盟入五七师范数学班,到年2月就毕业分配。虽然在短短半年里根本不可能学到多少东西,只是拿到一个教书的资格,但这些被招收的知青都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在这段时间他们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相互切磋,虚心向老师请教。因为大部分是老三届,基础扎实,很多人后来又都考入大学进修、深造,这批师范生都成了呼和浩特市教育系统各学校的骨干、中坚力量。妻子虽然在当年的师训班只呆了半年,但也是师范毕业生,是师范人承上启下的一份子,而且毕业后留在师范学校工作,直到退休。公主府校门对面的照壁年呼和浩特市教育学院成立,仍占用原师范学校后院,成为上不设专科,下不设附中的中等师范学校。学校开设普师和幼师两个专业,学制三年。女儿金星年考入师范幼师专业,成为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幼师25班的一名学生。后又在教育学院学习。那时校址仍在公主府内,但规模扩大了很多。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文体馆、图书馆、电教馆、琴房、舞蹈厅、运动场、篮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课程设置按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安排,除语文、数学、英语外,还有幼儿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课。通过正规、严格、系统的学习,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导,学到了书本知识,学到了做人道理,成为一名合格的师范毕业生,现在是一名快乐的幼儿教师,和奶奶、妈妈一样为教育事业尽着本分。从成立于年的师范学堂到今天,历经百年沧桑,分分合合,几易其名,校址也变更多次,但她们的渊缘不断,一脉相承,一直秉承着“老师范”的精神,为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培养出一大批教师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内蒙古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年竣工的综合楼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六十年,三代人,我生命中最重要,最亲近的三个女人:妈妈、妻子、女儿毕业于同一所学校——呼和浩特师范学校,她们的经历,见证了教育的发展和巨变。我们为呼和浩特师范学校骄傲,以身为“师范人”自豪。金瑾(右)与妻女作者简介:金瑾,三代师范人的家属。朗读者简介:张玥,——年在呼和浩特师范学校普师班学习。在校期间任文艺委员、广播站播音员、校园合唱组、师魂记者团等成员。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热爱教育事业。历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教师、满族小学副教导主任、教育局民办科副科长等职务。曾获全国先进实验教师、全国现场课大赛一等奖、语文学科带头人、呼市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多次参与社会团体朗诵、主持等活动,用声音传递正能量。
推荐阅读
(↑↑↑点击上图可以直接购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