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一,在古代民间这天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为什么要在这天宴请女婿呢?相传是因为在初九庆祝“天公生”那天剩下了很多食物,吃不完,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和女儿一家。农历正月十一,也是所有庄稼的生日和祭奉紫姑的日子。在古代是农耕社会,庄稼就是农民的命,也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那时候连温饱都没办法解决,但是到了正月十一庄稼生日这天,即便再穷也要在中午蒸上一顿米饭,没有大米就用小米。还会到晒粮食的地方摆上贡品,烧香祭祀,用来祈求新的一年粮食有好的收成。在这一天有不能动针、剪子的习俗,意思是怕铰了庄稼的心。老祖宗有通过观察天气预测年景的习惯,农村俗语“正月十一宜晴不宜阴”是什么意思呢?阴天不好吗?一、“正月十一晴一天,粮食吃不完”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一这天是晴天,今年的粮食就会丰收,风调雨水,五谷丰登。这句话是老辈人通过长时间的劳作结合天气情况总结出来的,是通过长期的的天气记录,总结出与之对应的年景。正月十一临近“七九”又在“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这个时候的温度其实并没有明显升温,部分地区这个时候的温度和大寒差不多。只不过是温度不再向下了,而是有了向上的趋势。按老辈人的观点,如果在正月十一这天是晴天,意味着从正月十一温度将逐渐升高,并且还会有降水的情况。如果,这天是和阴天,意味着气温回升的速度减慢了,降水也会变得稀少,农民春耕也会往后推迟。其实,这个说法对有些地方是不合时宜了。目前,全球气温变暖,加上秸秆还田后,我们为了出苗率高一些,会加大播种量和化肥的使用量。我们知道春天温度慢慢回升,小麦苗植株也缓和生长,容易形成壮苗。如果春季温度回升早,升温快,就会导致麦苗返青提前并出现旺长的情况,这样的麦苗低节变长变细,后期容易出现倒伏,造成收割困难和减产。所以,个人认为春脖子短并不是好事。正常年份小麦和大蒜会在年后的3月中下旬到清明前浇返青水和追返青肥。并且,春天的温度是不稳定的,忽高忽低,今天还零上20℃呢,明天可能就降到10℃左右了。如果,我们温度回升的早,升的快,小麦都已经长一段时间了,这时候突然降温,小麦肯定是受不了的。因为,生出来的孽比较嫩,不抗冻。为了避免突然降温造成小麦发生冻害,我们可以喷施点磷酸二氢钾+黄腐酸或海藻酸,不仅抗冻还能控制由于高温出现的旺长情况。二、“正月三一晴,粮食堆满仓”这里“三一”指的是正月初一、正月十一和正月二十一这三天。这句话和上面那句话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在说,正月十一这天晴天,对后期庄稼长势有好处,会获得丰收。另外,农村也有“正月三一晴,六畜不吃糠”的说法,都是在表明粮食获得了丰收。三、“不怕十一晴,就怕十一落”这里的“十一”指的是正月十一,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不怕正月十一是晴天,就怕正月十一这天下雨或下雪。刚才已经说过了,正月十一这天晴天,后期天气就比较好,庄稼也能获得好的生长,就会获得丰收。反之,天气不好,还可能出现倒春寒的情况。这句话是有地域性的,我们简单作为了解就可以了。其实,现在这个时期下雪和下雨并不可怕,反而有利于缓解春季旱情,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和生长。可能古代不像现在,多茬种植,可能也没有越冬作物,指的应该是早春种植的作物,温度回升早可以早点春耕。四、“十一晴一天,雨水天气暖”这里的十一指的是正月十一,“雨水”指的是雨水节气。老祖宗是通过正月十一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雨水”节气的天气情况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一天气晴朗,那么到了“雨水”节气的时候天气就会比较暖和,不会发生倒春寒的情况。相反,如果正月十天这天下雨阴天,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倒春寒的情况。农村也有“正月十一晴,插秧工作清明”的说法,这里的十一也是指的正月十一,清明是指“清明”节气。这句话很好理解,简单说一下。大意是说,如果正月十一这天是个晴天,那么后期天气就比较暖和,到清明节气的时候水稻就可以插秧了。五、“正月十一雪花飘,惊蛰节气老牛闲”惊蛰是反应物候现象的,指的是惊蛰节气,这个节气的特点是“春雷响,万物长”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民没有闲着的,都在田间劳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正月十一”这天下雪那么到了惊蛰节气的时候温度还没有回升,农民也不能正常劳作,老牛也只能闲在家里。所以,年景不太好,影响春耕了,古代每家都没有余粮,对那个年代来说,可以说是灾年景了,对古代农民来说,都是靠老天赏饭吃的,不好的年景就意味着要饿肚子。好在,我们现在有了更科学的天气预警信息,对灾害也有相应的措施,可以减少损失,不至于挨饿!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