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剪子 >> 剪子市场 >> 乡村童谣故乡

乡村童谣故乡

稻田明月amp;图

网络

姐姐的房间很神秘,母亲老是不让我进去。

今天,这间闺房的两个女主人已是退休老人。闺房里的木板墙和楼板上,还密密贴着发黄的报纸,只是木板之间的缝隙上的墙纸,已经破损、撕裂。报纸上的图像和字迹赫然在目,几乎每张贴纸上,都有毛主席会见亚非拉客人的照片。

《尼克松的访华掩盖不了反华的丑恶嘴脸》——一个特大标题,震撼着我的视角!可见当年的国际形势。最让人震撼和兴奋的是,看见木板墙上,用粉笔写的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发黄的字迹依然如此亲切,随岁月脱落的字里行间,依稀可见我与三姐以及她的好友,在堂中间、在门口垂杨树下、在小河边,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跳着绳子,或者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踢着毽子的影子,童年的一天天,就这样随着欢快的节拍,跳着……跳着……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姐姐留我住,我不住我要回去学上树姐姐留我玩,我不玩我要回去学打拳姐姐留我耍,我不耍我要回去学骑马……童谣一般只是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意想不到的是,后来长大了,我竟在一本书上,看见关于这首童谣比较系统地阐述。作者以考古的思维,推论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背景,以及给后世带来的影响。其中的“张”和“李”并不是张三李四之意,而是确有所指,即张献忠和李自成。这首童谣的形成,在明末清初,是明朝的四面楚歌。从歌谣内容看,当时妇孺皆兵,可见明朝不得民心。歌词里送给姐姐的并不是裁衣服的“剪子”,而是一种兵器“戬子”或者是“锏子”。这个“姐姐”大有花木兰的爱国情操和英武身姿。

歌词中的“我”无论是弟弟还是妹妹,都急于回家学那些一律的十八般武艺,与“我”送姐姐武器的行为,互相佐证,合情合理。“姐姐”到底是在前线,或者在练兵场,或者在婆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童谣再次证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想不到童言无忌的我们,唱的是一段历史,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战争。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是我所唱过的最具文化内涵的童谣。童谣,多么美好的回忆。可是我的孩子过早地陷入高考的漩涡,苦苦挣扎的他们,没心思唱童谣,也没有他们喜欢的童谣。

曾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里读到——国人自诩五千年历史文化,不过是几千年的打打杀杀、血雨腥风,换来的只是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历史没有进步只有重复。回想起来,中国历史真的是太沉重,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上一场战争刚刚结束,下一场战争尚未开始的一段短暂的和平与宁静。童谣,应该是和平生活的体现。而在这首童谣中,天真烂漫的童声里,掩藏着的是战争的残酷无情。这也是我所唱过的最具矛盾辩证论的童谣。一部洋洋万言的《战争与和平》,竟然被一首童谣巧妙注释了。

(投稿请至:admin

mulangul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