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街头巷尾,画出市井生活昨日今天,

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他是地道的北京人,张嘴即是一口京腔京韵;

他爱养蝈蝈,大冬天怀揣蝈蝈葫芦在街头巷尾遛弯;

他爱逗乐,逗你笑得前俯后仰,他却整个儿像没事的人。

他从胡同里走出来,

却没有忘记胡同口那些摊大饼的、磨剪子的,

以及提笼架鸟的各位“爷”

他的画让人觉得几乎“土”的掉渣

但又被人称为现代版的京味儿《清明上河图》

他是——马海方

马海方

在北京,当人们的注意力盯住花样翻新的酒店宾馆、卡拉OK、时装模特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眼睛观看北京,形成了特定的视角。他憨厚、沉静,似乎不多想事。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二》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经常有人问“北京风情”这个题材他是怎么想起来画的?这要从他上美院的时候说起。马海方师从卢沉、姚有多,姚有多先生强调绘画来源于生活,卢沉先生着重用各种绘画技法表现对生活的感受。而真正对马海方绘画风格影响最深的是卢沉先生的两组人物画,一组是“没骨”方法画的屈原等文人形象,文人画味道很足;另一组是用勾线上色的方法画的京城街头人物,这两组人物画,给了马海方很多的启发。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五》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马海方生于北京,长在胡同里,从小就浸淫在京味文化中,对老北京的风俗与生活极为熟悉。他曾说:“随着时代发展,老北京一天天都在发生变化,城市日新月异的背后,就是旧有的传统生活习俗被打破,风俗民情日渐被人遗忘。我就在想,我要用画笔把它们留下来,让若干年后的后辈知道曾经的老北京还这样生活过。”基于这样的绘画理念,马海方一头扎进老北京风情人物画的创作领域中,一画就是四十余年。

马海方《凑热闹》94×87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他以北京风俗民情为题材,凭借在素描、速写和人物造型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在笔墨上,借鉴山水上的用笔用墨,在构图上,用连环画插图的形式,处理的贴切自然。用没骨画法创作重彩写意人物画,无疑增加了他作品的特色和韵味。现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清代珲寿平始画花卉,现代关良用没骨画戏剧人物。因为较少前例可循,要在“没骨”中“见骨”,无线条而显示人物轮廓和内在结构,便增加了难度。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三》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而他之所以采用没骨画法绘画,是因为没骨画法在表现上有一个优点。老北京人爱留光头,用没骨来画,一笔下去,既有色彩的变化,又有生动的神态,与先勾勒再填色相比效果迥然不同。但这样表现失败率也很高,水和墨的结合,需要控制到一定时间才能画。这就考验画家对墨的驾驭能力。

马海方《四合院小景》94×87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如今写生已成为马海方的一个创作习惯,他身上总带着一个小本,走到哪儿就画到哪儿。“其实这个习惯早在中央美院上学期间就养成了,那时的他经常揣上两个馒头,走着去北京站,一边走一边画,也正是由此打开了他在生活面前的窗,同生活“对话”。大量的街头速写让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一定的把握;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他笔下的人物都在写实的基础上做了适度的夸张,尤其是画过去的老北京人物,为了让画面更增添几份情趣。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二》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他对生活的观察可谓极尽细致。同是磨剪刀,有推自行车的,也有同几十年前一样只扛一条板凳的,在这两种社会现象中来区分“现代”与“非现代”难免过愚,可对画家的观察来说却极其重要。马海方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你眼看到的情景,手再跟着画,就能抓住当时的感觉和直接的感受,相比照着图片去画,效果完全不一样。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五》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由于马海方的画面多再现老北京胡同里磨刀的、遛鸟的、唱戏的,还有烤白薯的等各色人物风情,因此人们对马海方的作品评论,大概都集中在一个“土”字上。喜欢的人说,他的画京味十足,年轻人觉得新鲜喜欢看,老年人觉得亲切,过瘾。也有人皱皱眉头,觉得时至今日,那些把脑瓜推光成“豆绿翠”的老头总不及穿法式时装的小姐动人。可艺术本身就是见仁见智,有人说他的作品俗气,自然也就有人说他的画很雅致。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固然须具备才华、功力、经历、素养等等诸多因素,但其出发点却必然是真情,没有真实感情的绘画创作就没有生命力。现代生活毕竟多样,他笔底下的生活小景,明明白白发生在今日北京的街头巷尾,你只要骑自行车上街兜一圈,或者到小胡同里散散步,如果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稍稍留意的话,你会确认他的画无可置疑的真实。生活本身是否有雅俗之分?什么样的生活雅?什么样的生活俗?界限与标准是什么?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一》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马海方从不隐讳他对提鸟笼的凤子龙孙、八旗子弟的偏爱,玩鸟曾被作为“玩物丧志”,现在据说是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益”,马海方不管那些,他不负担圣人“均齐”与“辨风正俗”的职责,他用自己的笔法与墨法画着他所爱画的见闻。他对动态的强调着重于面部表情,有时用团扇显示古雅却又在色彩的浓艳上推出新意和民间风味。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四》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马海方认为,仅仅对现实的逼真摹写,还算不上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完整的绘画作品必须融入画家的个人感受和情趣。这一点,他十分推崇画家吴冠中能把很多东西综合到一起然后再取舍的创作方法。“他的作品在现实生活很难找到,却又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画家要有这样一套把看到的东西都融入到画面里的本领。”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四》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为了创作好老北京风情人物画,马海方认为仅凭自己的阅历与生活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有机会他就向研究民俗的老先生求教,同时也不断阅读一些老北京、老天桥的历史掌故、方言俗语作为参考资料。多年的积累,使得马海方一下笔,脑海中的戏迷、“鸟人”、拉洋片的,以及磨剪子抢菜刀的人物就鲜活起来了。那些已经消逝的民间艺术却神奇般的在他的笔下一一“复活”。

马海方《咂么京味儿册页之三》63×41cm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藏

当今中国水墨可谓异彩纷呈,新水墨、当代水墨等概念层出不穷,每位画家都在努力突破传统。马海方认为,每个人都在寻找绘画语言,这是好事也正常。“但创新不是抛弃一切,为所欲为,创新的意义到底要作用在内容上,而非形式上。”如何由真进入善,进入美,马海方可能还没有更自觉的思考。他忠实于速写本。但重要的是善与美都离不开真实,在如何求真上,马海方已经具备了专属于他的特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