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2.html
《寻找无双》以“建元年间,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为开头,以“我估计王仙客找不到无双”为结局,小说的故事等于“寻找”的过程。叙述人在本篇小说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王仙客寻找无双自然是很明显的第三人称叙事,然而小说中有一个叫做王二的家伙,他活在现代,在着墨不多的文字当中,还有个研究唐代历史的表哥。我们可以假设叙述人是同一身份,这样读下去至少会少些理解上的纠缠。叙述人“王二”始终将主要视角放在王仙客身上。王仙客来长安城宣阳坊寻找无双,结果宣阳坊里的人们仿佛集体失忆,他们告诉王仙客无双根本不存在,王仙客对这种虚假的话语并不相信,故事就在不断的发现和重复中进行下去。
在小说里行动是最重要的因素,行动引出发现,在《寻找无双》里王仙客为寻找无双来到宣阳坊,由于他的怀疑引出了一段废道观的往事。然而这段往事的主角却是鱼玄机,寻找无双竟然转为了寻找鱼玄机。鱼玄机已经故去多年,只能成为别人话语里的人物,宣阳坊的人们又各执一词,连叙述人王二也来陈述往事,这样一来,故事就变得混乱起来了。小说的另一个发现是无双的侍女彩萍(此时的身份是一个妓女),她的出现使无双的寻找得以继续,宣阳坊众人无法接受彩萍这个“假无双”,因而又引出众人近乎“真实”的回忆:关于宣阳坊的历历往事——人们极力要忘记的故事。最终无双在罗老板的叙述和回忆里出现了:原来无双被卖进皇宫去了。到此,小说便来到了结局:
后来王仙客就带着他的人离开了宣阳坊,继续去找无双。到底找到了没有,我表哥还没告诉我。但是他说,掖庭宫是皇宫大内,王仙客虽然IQ,也很难进去。但是无双在那里,不管她想得开想不开,生命是有保障的。假如宫里的女人想死就死得了,皇帝身边就没人了。除了这一点好处,其它都是不好处。何况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所以我估计王仙客找不到无双。(《寻找无双》)
在唐传奇《无双传》里王仙客最终在古生的神力和仆人忠诚的帮助下救出了无双,过程之离奇古怪,绝对令人啧啧称奇,最终无双死而复生与王仙客共偕连理。故事虽奇谲,但脱不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模式。而《寻找无双》里的王仙客终于找到了无双的下落,使得所有的谎言土崩瓦解,读者与王仙客一起经历了“寻找”的经过,分享寻找到的答案:无双进宫去了,最后作者估计王仙客找不到无双。希望读者看完小说不要觉得被作者开了一个玩笑,这里面有点可以阐发的深思。戴锦华在《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写道:“《寻找无双》是一个由多重遗忘与记忆构造的迷宫。”而王仙客就是破解迷宫的智者。韩袁红说王小波在这篇小说里“展示了权力话语对于历史记忆的篡改,同时又颠覆这种篡改,对无双的寻找不仅是对单独个体存在的肯定,更是对于智慧和真理的坚守。王仙客在小说中是作为一个智慧的坚守者来描写的,而且他的IQ,王仙客在寻找无双的过程中时刻遭遇到困难,这也正是序言里所说的“智慧的遭遇”,智慧经历无数考验,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也许王仙客找不到无双。幸好作者没有把话说死,而怎样实现就应该去参考《唐传奇》里面的奇迹了。
《寻找无双》以“寻找”为中心行为,王仙客寻找无双,也寻找失去的记忆,也寻找历史的真相等等。《万寿寺》的外壳套用莫迪阿诺的《暗店街》,而这部小说正是一个寻找个人记忆,并收获记忆的故事。与“寻找”相对应,就是隐藏起来的东西——记忆,智慧,历史——我将其归为“遗失”的范围。
《寻找无双》的每一章的开头就很有趣:建元年间,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第一章)王仙客到长安城去找无双那一年。(第二章)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长安城是这么一个地方。(第三章)王仙客到宣阳坊里找无双,无双总是找不到。(第五章)
这样反复的安排很明显地指向小说的主题,《寻找无双》的内在结构正是小说无数次对于主题的重复。这篇小说的叙事与时间的交叉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王仙客三四年前还住在宣阳坊,与王安老爹、侯老板、罗老板都相识。故事从王仙客从故乡重回长安宣阳坊寻找无双开始,但奇怪的是与之相识的众人都说:“以前没见过王仙客”。这里有一次时空的错乱,对于王仙客来说,宣阳坊的过去三四年是缺失的,对于宣阳坊的众人来说则是被权力话语所强暴的失忆。小说正是在找回缺失的部分,并接续上断掉的时间。
《寻找无双》的情节结构如下:
王仙客寻找无双→被告知无双不存在→寻找鱼玄机(废道观的历史)→彩萍出现(王仙客遗忘的自己的过去)→彩萍扮演“假无双”(官兵围坊的历史,无双一家人的遭遇)→王仙客离开宣阳坊(得知无双的去处,但可能找不到无双)
我们可以把无双当作智慧与真理的象征,因为她始终只存在于回忆和叙述当中,她跟我们渐渐靠近,几乎就要进入我们(或者王仙客)的“现实”,但是最终她还是远远地与我们隔着高高的“宫墙”,她也许就在那里,小说的结局却是远不可及。作如是观,真理和智慧并未被我们寻到,我们只是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无双这样一个人存在,是的,她存在。或者说,寻找无双的整个过程便是智慧与真理的存在形式,我们(或者王仙客)为了寻找无双不顾一切,真理与智慧已在我们(或者王仙客)手中了。作如是观,王仙客在小说里也许失败了,而置身事外的我们也许倒是成功了。
《寻找无双》的第八章是整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充斥着黑色幽默和政治反讽,以孙老板为主要视角进行讲述,读来令人佩服又觉得悲哀:
坊里有一些亡命徒成立了自卫队,想要抗拒天兵,孙老板还跑去出主意。大家都把睡觉的床拆了,削木为弓,妇女们捐出了长发做弓弦。坊门里面掘下了陷坑,里面灌满了大粪,坊墙上堆满了砖头瓦块,假如大兵来爬坊墙就砸他们。家家户户都把铁器送到铁匠那里去打造兵器,连老爹也把多余的铁尺送去了。当时宣阳坊里,精壮者持刀矛,老弱者持木棍,女人戴上了铁裤裆,手里拿着剪子,人人决心死战到底。假如官军攻了进来,还有放火的计划,大伙一块做烤全羊罢。但是万幸,这些事没有发生。朝廷下了旨意,叫每坊交出百分之五的附逆分子,然后就算无事。坊里的人赶快填平陷坑,扔下了木棍,解下铁裤裆,把那些自卫队交上去了。(《寻找无双》)
这样怪诞的故事,历朝历代都在上演。这些正是王仙客坚持不懈地寻找所得到的结果之一:在兵乱的几年当中,长安城的平民大多生活在如上所述的暴力话语之下。在这里,我们很自然地被叙述人引向了可以被喻指的政治话语的反讽上去了。然而孙老板的回忆是不能持久的,“假如想错了,忘了就是了。”很快真相会被重新掩盖,“沦入不被言说的黑暗。”尽管如此,真相毕竟没有完全掩盖,历史的虚妄和荒诞本性还是被挖掘出来,暴露在人前。韩袁红在《王小波小说研究》第四章探讨《青铜时代》时写道:“它(《寻找无双》)所讲述的无数个体参与的对历史的回忆和改编,显而易见地直指那场全民性的选择性失忆,这里包含着王小波对整个民族在记忆本能领域里的集体自戕的久久不能释怀,但它同时已将追问指向了更为深远的人类历史。”
艾晓明讲了一个关于《寻找无双》的故事:“年秋末,我读完了他的小说稿《寻找无双》,写了读后感《寻找智慧》,……我拿给小波看,他看后说道,父亲挨整后,在街上碰到过去认识的人,那人转身就走,好像从来就不认识一样。……我有一种新鲜感,新鲜感是来自这和他的小说的联系,他被刺痛父辈的那一个转身的背影所触发,结构了一部多么异想天开的新传奇。”艾晓明察觉到这部小说和这个故事的一缕关系,我将其写在这里也是因为我认同艾晓明的看法:一部小说往往来源于一个微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