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杂谈村子里的吆喝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笔者小的时候,我们村只有一个供销社的代销点,也就是俗话说的小铺儿。一般情况下,买东西都是去小铺儿,但也经常会有一些走街串巷的商贩,大声吆喝着招揽顾客,兜售商品。

那时候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街上做小买卖的都是本地人售卖自己耕种加工的产品,或者从白沟等地趸货散卖赚取微薄的利润,也有一些手艺人靠自己的技术游走江湖挣些小钱。

流动的不同于固定的,都有约定俗成的售卖模式,如卖豆腐的敲梆子,换泥娃娃的摇拨浪鼓,打香油的敲铜锣,卖瓦盆的敲瓦盆,刨笤帚的摇曲镰等。其他都是依靠吆喝声,卖什么吆喝什么。

吆喝声主要分三类:一是饮食类,如卖糖的、卖瓜果梨桃的、卖糖墩的、卖冰棍的等;二是生活用品类,如卖针头线脑的、卖笸箩簸箕的,卖瓦盆的、张罗的等;三是技术服务类,如打铁的、刨笤帚的,劁猪嚎的、磨剪子戗菜刀的等。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村子里都会有各种吆喝声。卖糖来—,卖小葱儿来—,卖西红柿来—,卖杏儿来—,卖桃来—,卖西瓜来—,糖墩儿—,冰棍儿—,臭豆腐—,有破烂的卖—,有鸭子鸡的卖—,磨剪子来锵菜刀—,等等,不一而足。

那时候,生活困难,小孩子普遍缺嘴儿,每逢听到叫卖食物的声音,都会坐立不安跃跃欲试,纷纷缠着大人去买。尤其是来了换泥娃娃的,有吃的有玩儿的,不仅可以拿钱买,而且可以用废品换,小孩子岂肯放过,都不约而同地跑出来,争相选购。

记忆中,那些年由于技术的原因,冰棍儿夏天没有卖的,只要冬天才会有,而且都是白水加糖精冻制而成。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县服务公司建起了冰棍厂,有了成套的制冷设备,夏天才出现冰棍,品种也增加红小豆、牛奶的。

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什么季节卖什么”,叫喊声同样也具有季节性和时令性。如卖小鸡的在春天,驮着一大筐毛茸茸的小鸡“叽叽叽叽”叫个不停;卖瓜果梨桃的在夏天和秋天,因为那时没有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也没有技术和能力把南方的产品运输过来。

吆喝声真实地体现了人间烟火气,也给封闭保守的村子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是听着街上的吆喝声长大的,从早晨到黄昏,从一天到四季,千变万化的吆喝声让人向往,使人留恋,最终也成为刻骨铭心永难忘怀的时代记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超和市场日益繁荣,人们买东西的选择性越来越广,街上的吆喝声越来越少。就是偶尔传来一些,也基本是小喇叭播放的录音,有气无力、单调生硬,高亢悦耳、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渐渐远去。

雄媒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天高云淡

推荐阅读

雄安这些村庄,都属于拆迁村?

雄州站?在哪呢?

雄安这次断交施工,为什么没有“议论纷纷”?

投资41亿元,这会是雄安第一栋总部大楼吗?

雄安开始准备卖房了吗?

雄安的机场在这里,将加快建设进度!

雄安停车,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