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她的绣花鞋
蓝色的缎面,粉色的牡丹,引来彩凤盘旋飞翔。这惟妙惟肖的美景被母亲绣在这双绣花鞋上,这是母亲生前亲手做给自己送终用的。她一生穿戴讲究,无论是新衣还是旧装,总是干净整洁、得体大方。母亲的针线活在村里更是首屈一指的,别人做的衣服她都相不中。所以她不但事先做好了这双绣花鞋,还把自己送终用的内衣、外衣都一一亲手做好。年,是母亲人生旅途中的第92个年头。正月十二日傍晚,母亲走完了她一生中的最后日子。在家人痛彻心肺的哭声中,人们给她穿上了她亲手给自己做好的送老衣。母亲被抬到堂屋正中央的灵床上,白色的布遮盖住了她的身躯,只有这双绣花鞋露在外面非常醒目。我盯着这双绣花靴,悲痛欲绝、思绪万千……
这双绣花鞋,是母亲勤劳一生、追求卓越技艺的真实写照。在我孩提时代,就记得有不少人来我家求母亲为她们剪鞋帽花样、绣花缝荷包、裁衣裳等。不论自家有多忙,只要有人来找,她就毫不犹豫地放下自己的活儿,赶紧为他人忙碌。母亲的技艺高超,而且从不摆架子,她常说:“为人来学巧,学巧有人找。只要有人找,自己再忙也得先为人家忙!”母亲的这双巧手,在十里八乡出了名,她走亲访友时,亲朋们也会适机相求。母亲落座不久,亲戚就会拿出剪子和纸求她剪花样,或者拿出尺子求母亲帮着裁衣裳。母亲向来是有求必应,热情相待。她超群的技艺、热心的帮助,赢得了乡亲们的赞扬和爱戴。
望着这双绣花鞋,我想起了母亲领我逃荒要饭时的情景。那是五十年代末期,那年我八岁,家乡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很多人都饿死了,母亲瘦得皮包骨头,连走平路都摔跤。我也饿得抬不起头,母亲怕我饿死了,就决定领我过黄河去河南讨饭。母亲迈着三寸小脚,拉着我走啊走,终于在濮阳城西南方的一个小村庄落了脚,住在了一个好心人家的磨道里。在那段逃荒要饭的日子里,母亲穿着补丁衣裳,小脚上却穿着她做的美丽的绣花鞋。我走不动时,就盯着她的绣花鞋,木然地跟着母亲,那是那段灰色的日子里唯一的一片色彩。母亲领着我挨门排户地敲门讨饭,人家看我母亲的衣服虽旧但得体大方,绣花鞋更是精致好看,猜想这也是勤劳人家遭遇饥荒的无奈之举,就不由得多给我们几口饭吃。母亲白天领着我要饭,夜晚就帮收留我们的那家人做针线活。为此,那家人很照顾我们,他们省下米汤和干粮给我们母女吃。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岁月里,那汤饭对我来说就是美味珍肴,那家人对我们的恩情我终生难忘,而这全是母亲的技艺和付出换来的。
望着这双绣花鞋,我想起了母亲在我上小学时的那种艰辛。那是60年代初期,我白天上学,夜晚陪母亲一起纺花。因为当时买不起煤油,我们就摸黑纺花,一纺就到深夜。记得在一次纺花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原来是母亲疲倦极了,一头栽到了纺花车上。我眼含热泪扶起母亲,催她上床去睡,她才混混沌沌地离开了纺花车。虽然当时我们吃尽了苦,但那苦难却使我学会了摸黑纺花的技巧,同时也磨炼了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我们夜晚纺成的纱,白天母亲就用来织布了。别看母亲脚裹得小,但在织布机上却练出了力气。她一坐上织布机,脚一蹬,双手一合,“咔嚓、咔嚓”的声音就响起来,那悦耳的织布机声不绝于耳。母亲一天能织一丈二布,这是我们那一带农村妇女们织布的最高数量。多亏母亲这超群的技艺,当时我上学的一切费用都是母亲纺买花、织买布、做买鞋来供应的。在那“能穿10天破,不能挨10天饿”的年代,我忍着饥饿读书,也穿不上一件像样的衣裳,但母亲却给了我最大的支撑和依靠。如今每当我走进鲁西南博物馆,看到那熟悉的纺花车和织布机就有一种难舍之情。很想再重温、体验一下。
母亲记不清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部队做过多少双拥鞋,母亲也记不清曾经帮多少个邻里亲友做过绣花鞋、绣花帽、棉袄和衣裤。她虽然没上过学,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得以传承。她用言行引领我们尊老爱幼、尽孝行善。她常常告诫我: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教导我应该一大早就起床梳洗,然后再扫地整理卫生,为一家人做好早饭,早早开始一天的劳作。她说如果贪睡起得晚了,就会慌慌张张、手忙脚乱,这一天干啥都不顺畅。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为家人、为生活辛苦劳顿的。年,我在部队随军期间女儿出生了,母亲来部队照顾我。那时是阴历9月,天气突然变冷。与我同住在部队招待所的一位四川籍的部队家属,带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那小女孩穿着单鞋裹着塑料袋到处跑。我母亲看到她没棉鞋穿,就敢紧找来我家的棉花和布料,用一天时间为她赶做了一双小棉鞋。当母亲及时把鞋送给小女孩时,她父母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我母亲还利用闲暇时间,迈着小脚在部队开荒种菜,很多部队家属都吃过我母亲种的菜。她一生乐善好施,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无私无怨地关爱着身边的人。
这双绣花鞋是母亲一生勤劳和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光辉结晶。她在日常生活中汲取美、表现美,把传统技艺倾囊传授给后人。她做的绣花鞋帽等艺术作品也相继得到社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