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是什么文/黑梅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最崇拜的偶像刘玉秀说:教育,就是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刘玉秀是我妈,我心目中最好的教育家。1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妈就开始教我织毛活儿,从织一条绳子开始。长大后我依然觉得绳子最难织,但母亲说:都是平针,不加不减,很简单,就是为了锻炼你能坐住。我妈说的“坐住”就是专家们说的“注意力”。一个孩子怎么能可能坐得住?尤其是我,生性好动。那时候我妈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织毛衣,我们兄妹几人穿的毛衣都是她的杰作。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妈妈每年都给毛衣捣针,这样,毛衣就不容易坏,而且每次捣针衣服就变了样式,又如新衣。每天看着同一根普通的毛线在妈妈手里花样翻新,我兴奋不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主动要求加入。成为作家后,有读者问:你是怎么开始创作的?我说:我的“坐”是童子功。我的创作,是从一根普通绳子开始的。因为,注意力是一扇门,凡是从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2会织绳子后,我开始学织袜子,织完第一只袜子时,我七岁。我拎着那只袜子坐在家门口,跟每一个路过我家的人说:这是我织的袜子。我奶奶把我拉回来,说:快别丢人了,袜后跟那丢了好几针。我妈下班回来看到我在角落里沮丧,再看看我手里那只袜子,她似乎明白了,琢磨了一会,找来钩针,挑了几下又给我看,丢的针已经被她补好。另一只织好后,妈妈摸着我的手说,这是她见过的最小的织袜小巧手。有人说过,人类性情中,最强烈的就是渴望被人认同。母亲的赞美好像一支魔法棒,激活了深埋在我身体里那颗自信的种子。3十五岁之前,我学会了织毛衣,做棉衣。最大创举是偷了一块我妈要做窗帘的布料,先是做了一个连衣裙,不好看。改成一件半袖,还不好看,后来,干脆改成一件短裙……还是奶奶揭发的我。她拎着我缝的小短裙,说:这是她五马捣六羊,六羊捣七鸡,捣来捣去捣成的小东西。我妈看着被我毁掉的花布,心疼坏了,她用很长时间才平复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打量着正在发育的我说:你现在更需要一个窗帘,怎么办呢?两天后妈妈找来一些碎布,与被我剪得乱七八糟的那块布拼在一起,缝成一个窗帘,每次用剪子的时候,妈妈都对站在一边的我说:你要先想好了要做什么,然后再下剪子。这句话几乎成了我的人生座右铭,后来做任何决定之前,我都要对自己说一遍。我曾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在弥补孩子的破坏力时,不但要保护好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4我妈喜欢读书,说话善于用动词,用比喻,用拟人,所以很鲜活。她在形容利用别人的那些人时,不像别人那样说: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而是说:穿着钉子鞋,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听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就会有一条血淋淋的路在眼前出现。我常常陶醉在我妈描绘的天地里出不来,就像追着一片云彩走,走着走着就把自己走丢了。四十几岁以后我开始创作,我把我的想象能力归功于母亲。她语言中的拟人,比喻以及风趣,为我后来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前,我从没想过我的语言天赋是母亲遗传给我的。一位学者评价我的作品,用了“手起刀落”这个词。当时,我沉默许久,想起早年间的一件事:母亲去世后,她的一个老朋友见到我时说:你的性格太像你妈了,说话做事手起刀落的。当时不以为然,以为一个东北老太太口中的“手起刀落”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利索吧。5九年前,我有一个朋友做了妈妈。孩子出生后她辞去工作,她说:我一定做个好妈妈。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好妈妈?这是个大命题。我当时对她的唯一要求就是:你们夫妻每天晚上坚持看一个小时书。尤其是你。她说:看什么书?看不进去怎么办我说:看什么书都好,看不进去也没问题,只要你坚持每天晚上端着一本书一个小时就好。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装这个相。其实,装这一个小时的相,不会太辛苦,但特别有必要。可以给孩子潜移默化地传输一种读书习惯。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你每天这个时间读书他以后就也会每天在这个时间读书。你玩手机,ta就会玩手机,我们总是说孩子需要教育,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孩子,需要的是影响,言传永远小于身教。如今,女朋友的孩子九岁,上小学二年级,老师常把她叫到学校,说他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影响其他同学,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如果当初她听我的每天坚持看一个小时书,她的儿子渐渐也会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完成家庭作业就不是问题。其实,家长能给孩子的就是一个好习惯。所以,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编辑:木矛木心投稿:小北欢迎各位有才华的伙伴投稿,有很丰厚的稿酬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