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信远斋的小伙计阿远。最近在北京卫视热播的《芝麻胡同》,大伙儿都看了吗?作为一部讲述老北京故事的电视剧,《芝麻胡同》从台词到布景,那是京味儿十足。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满满的胡同味儿。
伴着炊烟的卤煮火烧、油条豆腐脑、豆汁儿焦圈、稀饭大酱菜,三弦儿弹着老北京的小曲儿,还有旧时在天桥顶缸的、撂跤的、刮脸的、卖小吃的……每一个画面都让人觉得亲切。最让阿远感动的,还是剧中老北京街头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地道极了!
吆喝
说起老北京的吆喝,那也是一项特色民俗。老北京里吃的、喝的、玩的、用地,都能吆喝。
卖馄饨的吆喝:“馄饨喂——开锅!”这是在招呼人们趁热尝尝刚出锅的馄饨。
磨刀的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是在告诉大伙儿,他的业务。
卖小玩具的吆喝:“小玩意儿~赛活的!”虽然夸张了些,却很有趣儿。
老北京在街头卖酸梅汤的也吆喝:“哎——玉泉山的水,东直门的冰,喝到嘴里头凉飕飕,给的又多来,汤儿好喝呀。”这酸梅汤的原料、口感和分量,说得清清楚楚,勾着人忍不住想来一碗尝尝。
老北京街头卖酸梅汤的摊位节奏
吆喝声也很有讲究,需是清脆婉转、抑扬顿挫,这样才能吸引到客人。不仅要吆喝得好听,还得有节奏,有时气息拖得悠长,能远远地从街头穿过胡同,飞入四合院儿的二进、三进院子。
小贩通常吆喝两三个音节,卖瓜子的吆喝“五香——瓜子”;卖驴肉的吆喝“香烂——驴肉”;卖糖葫芦的吆喝“葫芦儿——冰塔儿”……
有的吆喝声也会有音调变化,比如卖饽饽的吆喝:“硬面儿——饽饽!”前半段较缓,后半段急促。
卖酸梅汤的就更有趣儿了,拿着两个铜制小碗,俗称“冰盏”。一边儿击打一边儿吆喝,跟唱小曲儿似的:“酸梅汤那个桂花味儿,喝到您嘴里头冒凉气儿,又解渴,又带凉,不信您就拿碗儿尝!”
小贩手里拿的就是“冰盏”
季节
在不同的时间,您还能听到不同的吆喝。早上是烧饼、麻花,中午是果子干、玫瑰枣,晚上是炸豆腐、硬面饽饽。
老北京吆喝的季节性也很强,听着吆喝就能感觉到四季变化。一月卖元宵,二月卖活虾,三月卖鲜鸡蛋,四月卖杏子,五月卖粽子,六月卖蜜桃,七月卖葡萄,八月卖豆汁儿,九月卖柿子,十月卖蒲帘子,十一月卖水萝卜,十二月卖关东糖。
卖酸梅汤的也分季节,炎热的夏季卖冰镇酸梅汤最畅销,冬季改卖蜜饯:“玫瑰多,桂花多,玫瑰枣儿给的多,桃脯杏脯玻璃粉,胡子糕咧酸梅汤。”
老字号信远斋在百年前就是如此:夏季从芒种到处暑,卖酸甜浓郁的桂花酸梅汤;入秋开始卖海棠、红果、杏干等蜜饯;冬季自制糖葫芦。由于真材实料、精工细作,很受大伙儿的喜爱。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还曾题写“信远斋蜜果店”匾额。
最受欢迎的还是桂花酸梅汤。信远斋桂花酸梅汤,从四川优选青梅果,经古法制成乌梅,并辅以糖桂花熬制而成。入口顺、爽,带有乌梅特有的糊糟味,桂花回甘持久,实在是生津止渴、祛暑润喉的最佳饮品。
由于选料严谨,风味独特,在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中,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梅兰芳、鲁迅、梁实秋、老舍等名流,便常来信远斋,就为了尝尝桂花酸梅汤。可以说,信远斋不靠吆喝,便能赢得一片叫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