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剪纸的镂空里,藏着匠人的别样情怀

一把剪刀、一摞红纸,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响,纸随剪落,一开一合,一旋一弯,几个回合下来,一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便跃然眼前,一幅剪纸作品便诞生了。

今天,小吉带你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丛永莉,看看她与她所热爱的佟佳江满族剪纸的世界。

热爱与坚守

剪了一辈子,我还要继续剪下去

佟佳江满族剪纸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生长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艺术,是满族民间剪纸的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一幅剪纸作品,不光要美丽生动、布局合理,还要有独特的寓意。丛永莉拿出一幅名为《老奶奶您先吃》的作品,画中一个男孩拿着一串糖葫芦要给老奶奶吃,老奶奶盘着腿,手中拿着扇子,满脸幸福的笑容,地上还有只小猫,整幅作品氛围和谐。

“这幅剪纸不仅剪出了传统满族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孝道。”丛永莉不无骄傲地说。这幅作品在“第十四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中获得了优秀奖。

丛永莉出生在吉林省通化市一个地道的满族家庭,受奶奶的影响,8岁就开始学剪纸,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她从小就有剪纸天赋,在一众小伙伴中出类拔萃,12岁就能独立创作大幅剪纸作品。

长大后,丛永莉不断钻研,精进剪纸技艺,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也没有放下过剪子,这一剪就是一辈子。多年来,丛永莉创作大量的剪纸作品,陆续在国际、国家级、省市级各种比赛中获奖。

宁夏第四届剪纸国际大赛银奖东北二人转

传承与创新

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才能继承和发扬非遗

直到现在,丛永莉还记得小时候和奶奶学剪纸的场景。那时候没有纸,丛永莉的奶奶就把糊窗户剩下的泛黄的毛头纸,熏黑后当剪纸用。没有纸的时候,苞米窝、桦树皮就成了剪纸的最佳材料。

“起初觉得奶奶的剪纸作品太粗糙、粗犷,我总吵着帮奶奶画出来再剪。长大后我在学习中开拓了视野,才知道奶奶剪的才是地道的满族剪纸,正是那种‘粗糙’才更能体现原生态的美。”

所以,在创作中丛永莉更加注重保留满族剪纸的粗犷之美,仿效奶奶的剪纸风格,在风格、创作主题、选材用料上,都遵循着满族的风俗习惯,凸显原生态之美。

苞米窝剪纸作品

但丛永莉又不想完全拘泥于传统的创作理念,她认为可以在保留、传承的同时融合创新,继而让满族剪纸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扬。在技艺上,丛永莉加入了其他剪纸“勾、弯、月、打毛”等技法,使作品更加细腻。

而在表现风格和主题上她尝试着结合时令等元素,进行寓意更加丰富的创作。“牛年我就剪各种形态的牛,虎年我就剪各种形态的虎,去年冬奥会,我还创作了冬奥主题的作品。”丛永莉说。

发展与弘扬

作为非遗传承人,这是我肩上的义务跟责任

丛永莉将精力都放在满族剪纸的创作和传承上,年,丛永莉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吉林省“佟佳江满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年,成立“佟佳江满族剪纸传习所”。

作为佟佳江满族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丛永莉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每次出门都近一个月。

在田野调研期间,丛永莉还挖掘出很多非遗资源,并帮助传承人申报非遗项目。“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珍贵的非遗项目,如果不保护、挖掘,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那就太可惜了。”

丛永莉觉得,非遗文化关乎民族记忆的家国情怀,于是她的研究领域渐渐拓展到满族剪纸之外。

“我想起我们关东人蒸面灯的习俗,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丛永莉也因此被通化市授予“正月十五蒸面灯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我从小就接触民俗,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可贵,因此我会一直传承研究下去,把这些传到我们的子孙手里,也会把更多中国文化融入到我的作品里,让世界从剪纸中了解中国。”

满族剪纸承载着

长白山一带灿烂而厚重的文化

作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

从民间走向了世界

像丛永莉这样的传承人还有很多

他们默默的坚守

毫无保留的传承,大胆的创新发展

让世界看到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之美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走进吉林!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