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怎么挂号 http://baidianfeng.39.net/qwzj/
我住在成都,在我家附近,曾经有两个夜市,卖小吃的,卖水果的,卖地摊衣服的,到了晚上,大家习惯都夜市去逛逛,顺便就买点东西。
后来,夜市被关了。
说是为了市容,其实周边的市民们都不高兴,因为到了晚上,大家连个逛热闹的地方都没有,要买点水果,吃点小吃也不方便了。小贩们更不高兴,因为他们的收入断了。
疫情之后,夜市又开起来了,小贩们都回来了,居民们也很高兴。
一个城市不光要有高楼大厦,也要有充满烟火味的老街小巷,这才是生活。
前些年在无锡上学时,做了一本文学杂志,我采访过一条老街上的七八位小摊贩,这条街叫届泾街,不知道如今还在不在。
现在提起流动摊贩的话题,就将那次采访手记贴出来给大家看看,当然拍的图片已经丢失,我就配几张意境图吧。
水果摊
摊主是一位中年汉子,赤着上身,皮肤黝黑。姓孙,山东人,在这条街做生意已经七八年。当我问他生意如何时,他咧着嘴笑笑,“还行,能糊口。”说到对这条街的感受,他只有两个字,“挺好”。这也许就是他每天做着能“糊口”的小生意,却依然笑得那么灿烂的缘由吧?
意境图
卖鸡小店
小小的店里,拦着好几笼鸡,店前是两栏鸽子。店主是一胖胖的姑娘,姓王,江阴人,圆圆的脸上,没一条皱纹,攀谈起来才知道,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30多岁了。她每天早上5点就开班,鸡卖16块一斤。顾客买鸡,她称好后,便顺带帮客人打理:熟练的杀鸡,烫鸡,开肠破肚,一系列动作流利完成。“由于拆迁,人变少了”,她说,“生意一般,不是太好。”孩子在家,刚上初中,而她在这条街上,已经十多年。
香酥鸡块
招牌上书:云南客来源香酥鸡块。又注:中国人的肯德基。然而店主白皙的肤色还能泄露了秘密,她姓汤,并不是云南人,而是山东临沂人,28岁,已有两个孩子。老公在后面支着一口大锅炸鸡,炸好后老婆在前面买,言行间很有默契。喷香的炸鸡块,十块一斤,价格公道,吸引了不少人。“上午人多,生意很好”,言语间掩饰不住高兴,她说,“我跟我老公都在这条街很多年了。”
豆腐摊
卖豆腐的是一对老年夫妻,皱纹布满脸庞,略略佝偻,嘴角却都是笑意。老爷爷姓朱,宜兴人,76岁。年轻时被招工到黑龙江,回来之后便在这条街上卖豆腐,已经整整21年。老婆婆70岁,在清明桥住了25年了,原来在五星豆制厂。豆腐被切成均匀的方块,两块钱一斤,“原来都是自己做的,现在是别人送过来,”老婆婆指着豆腐笑着说。附近的菜场不行,现在这条街是自由市场,老爷爷指指摊前说,“呐,这里原来有条白线,摊位不能超出白线。城管经常来管,但不收钱。”
丹阳皮鞋店
师傅姓王,42岁,丹阳人。店内摆满各式皮鞋,都是王师傅自己手工做的。师傅脸现无奈,“丹阳擅做皮鞋,丹阳皮鞋好,但是现在不好挣钱了。工资涨物价涨,可是皮鞋价不涨。”一位女士来给老公买了一双鞋,跟师傅杀价。店师傅拿着鞋难为的说道,“这样我一点也赚不到了。”“这次不赚下次赚嘛,下次我来订两双。”女士笑着道。师傅是个好人,笑笑让她拿走了。师傅在这里做了五六年了,一般是在店里订鞋,回家去做,四到五天就好。都是自家的手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卤菜摊
卖卤菜的是一个年轻的姑娘,20来岁,腼腆的样子。她姓王,苏北盐城人,在这条街卖卤菜几个月了。桌案擦得洁净,上面利落的放着几袋卤菜。卤菜多卖给附近的居民,生意很好。我问她,“喜欢这条街吗?”“很喜欢啊。”她腼腆的笑道,脸上露着红晕。她晚上四点多就起床,做卤菜,然后早早赶到这条街上卖。很是辛苦,但她并不显得很疲惫。
茶店
老板娘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姓赖,安徽宣城(据说宣纸源于此地)人,已在这里卖茶18年。主营苏南茶,铁观音之类卖的很少。她住在招商城,平时就在店里自己做饭吃。有邻居小孩,在店里窜出窜进。
毛毛理发店
这条古街周围,世事变迁,毛毛理发店却仍如二十多年前一般,一间租来的简朴房间,几件简朴的设施,镜子、洗发池、梳子剪子,而手艺是好的。老板姓陈,附近的熟人都叫他阿毛,泰兴兴化人,四十多岁,个头不高,总泛着微笑。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已经工作。起初开店的时候,还没有美容美发的概念,直书两字:剃头。他与妻子两人,一起经营这个理发店,都是很好的理发师。附近的居民多在这理发,生意很好,“打工人,靠手艺吃饭。”老板笑着说。这话实在。说到自己的家乡,他颇自豪,“我们家乡兴化,做大官的人很多。另外,理发手艺好。”
这条古街,聚集着各地外来人和当地居民,他们靠自己各自的手艺和辛勤,摆摊做小生意,赚着小钱,一干就是几十年,慢慢融入,不愿离开。他们知足,所以笑得纯净;他们简单,所以感到幸福。
果然那句话说得好: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