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在高楼大厦崛起、火车高铁铺陈的时候
我们看到城市的变化,
有一些东西也在慢慢的“变化”着...
老祖宗留下再多的好东西
也禁不住折腾
眼瞅着
这廊坊越来越陌生
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
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如今何在?
曾经的地标
百货大楼
老火车站
老火车站的碉堡
老三角地
老师范学院
老天桥
东安公园
华联商厦
曾经的味道
爆米花、麦芽糖、糖稀、棉花糖、茶汤、罐蒸......
不知不觉,那些曾经喜闻乐见的小吃零食
已经只存在于大家的脑海之中
爆米花
爆爆米花的来啦!小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嬉笑打闹着互相告知,端着玉米或者大米走出来,等待着那“嘭”的一声后,空气里瞬间迸发出热腾腾的香气。
麦芽糖
「铛!铛!铛!......」小时候每当听见有节奏的锤子和铁片发出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麦芽糖的来了,高兴的找父母要钱去买,买一块半天都舍不得吃完,而现在有几个小孩子还知道。
糖稀
焦糖色的糖浆在两根竹签之间拉出长长的丝,浓浓的麦芽香味慢慢散开,舌尖尝到的是丝滑润泽的香甜,吃拉丝糖的乐趣便在于此。口感香糯,入喉津甜,无限留念、无限回味,如今却再也找不到了。
棉花糖
竹签子悠悠地转啊转,竟转出了一朵又一朵白云。甜甜的,软软的,好像幸福那么大。放学后买一根,香甜感觉满溢心田。现在也卖的形状颜色多了起来,却再也没有童年的感觉。
茶汤
廊坊的茶汤用的是小米面,炒熟,使其保持着小米原有的谷香。茶汤不是茶,也不放茶。之所以叫茶汤,是因为冲它的时候,很像沏茶。
冲茶汤既简单又便捷,不但非常好喝,还能很快解饿,放上红糖,那味道至今萦绕舌尖,只可惜廊坊很难再喝到了。
罐蒸
将荞麦去皮磨成面粉,再将荞麦面和成糊糊状,盛进涂了香油的碗型或罐状容器里,上锅蒸熟,蒸出的荞麦面坨坨,就叫罐蒸。北京人管这个叫扒糕。
曾经的行当
那些年香烟是论支卖
家里碗破了喊师傅上门补
刀钝了有磨刀匠、屋漏了找捡瓦人
有时候还有牵起马就来你家门口照相的……
户外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吹糖人
肩挑糖担走街巷,手敲铜锣哐哐哐,引来孩童齐围观,吹个糖人好漂亮。
上世纪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糖人儿。如今儿童的玩具多了,糖人儿不再是哄孩子的玩物了,却已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
捏面人
在过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面人的手艺人,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现捏现卖。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
箍桶匠
箍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行当,人们习惯称箍桶的手艺人为箍桶匠。一张刨凳、一柄斧子、一个扒箍、一把锤子,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着,便成就了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艺术!
钉秤匠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钉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修鞋匠(皮匠)
修鞋,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行当。我国皮鞋出现得很早,有文字描述的可溯至殷周。到了唐代,连女人都穿上了皮鞋。
路边的修鞋铺,和繁华的现代都市,和快速的机械化时代如此不同,它们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的怀旧,也是上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回响。
打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打铁匠的真实写照。一个铁砧,几杆铁锤,几把铁剪,外带风箱和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
铁器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是先民贡献给后世子孙的杰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演,打铁匠和铁匠炉,似乎要在无声地漠视中趋以末路,悲怆地踽踽而行。
弹棉花
小时候家家户户要做被褥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小时候有新被子盖也是很幸福的事!
磨刀匠
「磨剪子嘞,戗菜刀」,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老大爷扛着一条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齿轮什么的,看他拿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
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戴表的也越来越少了!
修钢笔
旧时的人们崇尚节俭。钢笔坏了能修则修,修钢笔大都「立等可取」。当换完笔尖、笔杆和皮胆,几分钱费用、几分钟工夫,一支被损坏的钢笔就又获得「新生」了。
如今计算机的普及和笔业的发达,钢笔逐渐被代替,修钢笔就自然地被社会淘汰了。
补锅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锔碗
民间有两句俗语与锔碗有关,一句是「没得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另一句是「补锅的锔碗——自顾自」。
其实在廊坊一带并没有专门的锔碗匠,这个活计是由补锅匠代劳的,旧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日子过得非常俭朴,日常生活用品总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
曾经的声音
吆喝声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
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买卖人
洪亮的吆喝声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有破烂滴卖~~~」
那时收破烂的不像现在骑三轮车或推板车,而是挑着一副箩筐沿街吆喝,大家也称他们叫「收破烂的」,但绝没有一丝鄙视。一听到「收破烂的」吆喝声,好多人家就会拿出破旧物品来卖,比如碎铜废铁、碎玻璃、牙膏锡、旧衣裤等。听到这个声音,小编脑海里满满都是小时候暑假的画面。
「磨剪子嘞,炝菜刀」
他们的吆喝声故意拉得很长,一声接一声传出,就像童谣一般,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一声声悠长的吆喝里,都饱含着家的气息。
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是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那样的廊坊,一直怀念
……
转载自:廊坊旅游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