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民俗商贸习俗知多少燕赵都市报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长期的商业贸易活动中,保定唐县境内形成了独特的商贸习俗。经商的方式分为行商、坐商和中间商。商业最原始的宣传方式为市声和幌子。

市声又叫“货声”“报君知”,指市井商贩推销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运用顺口的词句和特殊的腔调大声吆喝招徕顾客。它分为“叫卖声”和“唤头”两种。

叫卖声是卖什么吆喝什么,突出物美价廉的特点,声音洪亮,有腔有调,极富节奏感和音乐感,乃历史传承。

唤头则是用各种响器来代替人吆喝。它是小商贩固定的标识声。卖果子的敲小铜锣,卖豆腐的敲扁鼓,卖杂货的摇拨浪鼓,刨笤帚的甩千叶,磨剪子的吹号,染布的敲小云锣,卖油的敲梆子(卖香油敲小梆子,它的声音尖而高;卖卫生油敲大梆子,它的声音浑厚而低沉),算卦的打竹板,卖豆包的吹塑料管。

行商即流动商贩,往来于市井。他们以叫卖声和唤头招徕顾客。以市声叫卖的有水果、蔬菜、烧饼、扒糕、凉粉、收破烂的等。工匠串村吆喝的有锔盆碗的、张箩的、劁猪的、磨剪子的等。如锔盆碗的吆喝“锔——盆儿——哟,锔——碗儿——哟”,磨剪子的吆喝“磨——剪子——保好,抢——菜——刀——”,张箩的吆喝“张——马——尾(yǐ)——啰——哟——”。20世纪末,行商走村串户改用喇叭放录音,县城内送液化气的则放乐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行商开始时为挑担、推车、步行,后改为骑自行车,现在变为骑电动车或开三轮车。剃头的挑担子,一头为板凳,一头为加炭火的水盆,歇后语“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形象地道出了剃头的行业特点。

在店铺营业的称为坐商,不论店铺大小均有店号。店铺为招徕顾客采用市幌标识,以引人注意,招揽生意。开旅店的挂笊篱,修自行车的挂网圈,弹棉花的挂棉絮,酒店挂酒旗或放酒坛,卖车的则在车上插草棍儿,叫“草标”。

中间商即经纪人,俗称“牙子”或“牙行”,是在一定交易场所协助买卖双方成交的商号或个人。从事这种行业的人,主要活动在集市、庙会的木货市和牲口市,还有的活动于皮毛市场、售羊市场、食用菌市场等。交易中,买卖双方不直接谈价,而是要经过经纪人。中间人与买卖双方通过用手摸的方式议价。“一、二、三、四”分别用一、二、三、四根手指头表示,抓住对方五根手指为“五”,用四根手指与对方相钩挠为“六”,捏住对方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为“七”,大拇指与食指叉开为“八”,食指相钩为“九”,大拇指一挺为“十”。行话为“抓五、挠六、捏七、叉八、钩九、挺十”。如一宗商品价格为三百九十七元,要先抓对方三根手指意为三百,再用食指钩住对方食指意为九,最后用手捏住对方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手指意为七。

农村的一些店铺在交易中实行赊账的方式,即买东西记账,待年关再入户收账。县城中一些店号也采用记账、年终结账的方式,但只限于常客。行商走村串户均为当面讨价还价,店铺坐商基本都是一口价。

(燕赵都市报杨增艮/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4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