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这里介绍的是家乡河北滦南东南部滦乐交界一代现在的丧葬习俗和旧时的丧葬习俗。
家乡农村80年代初期实行火化,一般早上八点之前去世的当天火化出灵,下午去世的第二天火化出灵。有的村是太阳没出来去世的天亮了开始发丧下午出灵,太阳出来去世的第二天火化出灵。虽然办事仓促但是必须遵从以下程序:临终准备,穿寿衣,停尸,支火连(方言的谐音),叫道儿,(拨正、开眼光、撬秧,火化)、出灵。
临终准备:
人快要不行了的时候,家族大的会去村里喇叭上广播泛某个字的本家族没出五服的赶紧去,帮着收拾东西,把过道屋、院子、大门口收拾干净。然后准备办事的东西。把村里的哀乐内存卡,高音喇叭,功放,停尸的春凳,都拿过去,把高音喇叭放在房顶冲着村里不同方向,接上功放,准备叫道儿后放哀乐。
倒头穿装老衣裳
男性的寿衣一般是清朝官服;本地一般老人咽气之后穿衣服,人一咽气马上在炕上横过来头东脚西顺炕沿放置,铺上买来的褥子,褥子散着一边不封口露着棉花,褥子底下垫上着高粱杆(现在找不着高粱,用竹竿代替),寓意不背着炕走。然后把老人的枕头剪开一个口。这时候儿女们多么悲痛都不能哭不能掉泪,马上给老人穿衣服,如果去世的是女性一般是儿媳妇和女儿给穿衣服。装老衣裳先穿裤子,上衣,最后穿鞋。逝者的衣服里装上纸钱或者棉花,两手攥着果子(铳狗的果子,就是核桃酥)。穿好装老衣裳之后盖上蒙脸布(白布烫七个孔),横在炕上,准备等堂屋收拾好之后停尸。整个过程一直到停尸孝子们是不能哭的,可以喊单但是不能哭不能掉泪,喊就是招呼,比如×呀×,这么招呼着,只有停尸叫道儿之后才可以哭嚎。
停尸
停尸以房子柎头为准,柎头朝北,头朝北停,开堂屋北门,在北边院子发丧,北边没院子,在北边街道上发丧,把南大门插死;柎头朝南,头朝南停,开南门,在南门发丧,把北门插死。栿头就是房子南北承重梁的大头,大头在北边,房子北门是正门,大头在南边,南边是正门
1.把春凳放在堂屋东北角,东为大逝者为大。春凳边上铺上草帘子或者垫子(来人的时候孝子在草帘子上陪灵吊孝)。把逝者抬上春凳,逝者头冲着房子栿头的方向,面朝上,逝者抬上春凳之后帮忙的把逝者生前的衣服被褥垫身下的竹竿拿出去扔在厢房顶上,有猪圈的扔猪圈顶上。有的村庄没有春凳,用长凳子和门板子搭一个和春凳一样大小的床,用竹竿串一个拍子放门板上,用春凳的话不用串拍子。(旧时串拍子都用高粱杆,现在找不着高粱,串拍子用竹竿或者苇子代替)。
2、逝者头上盖着一块白布(用檀香烫七个,俗称蒙脸布)。最后用苫单盖好,(男性苫单是蓝色,女性是黄色)苫单不能盖鞋和头。最后找一个生铁片压在逝者胸前,叫打秧中,旧时要写秧中用生铁压上,现在不写。把剪开的枕头放在停床底下。
3、在逝者头前放两个小方凳(栿头朝北的放在逝者脚底下或者头直边上,)准备叫道之后烧香上贡。方凳前面放半块砖,砖上放一个瓦盆准备叫道儿后烧纸,瓦盆底下正中心钻一个孔。最后在灶门放一根蜡烛或者油灯。逝者是女性烧纸用饭筛子,逝者是男性用瓦盆,瓦盆底下正中心钻一个孔,也可用花盆代替。
支火连、叫道儿
逝者停好之后紧接着就是支火连(方言谐音,就是引魂),灶门点上蜡,找个不带勾子扁担或者扁木棍靠在堂屋南门或者北门的上门槛上,扯18尺白布,白布包住扁担的一头,白布另一头搭在逝者停床上,或者放在逝者胸前或者手底下,俗称支火连,紧接着就拨正,逝者儿媳妇一手拿着秤一手拿着镜子围着逝者停床转三圈,一般转一边说:×呀,灵的是秤明的是镜啊,说三遍。(火化前开眼光之前再拨正一次),紧接着孝子就叫道儿,孝子脚踩堂屋下门槛,一手倒扳上门槛一手扶着扁担,扁担顶着上门槛,不能掉泪不能哭,向外边大声的喊,爸爸呀(妈呀):三股道儿从当间(中间)走啊(中间是去西天的明光大道,两边是旁门左道)一直喊三遍,这时候家人们才开始哭起来,紧接着儿媳妇给老人烧叫道儿纸。只有孝子叫完道儿才代表人已经去世了,家人们才可以哭,可以烧纸。
拨正(灵的是秤明的是镜)的寓意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人保佑子孙后代心里有是非公道。另一种说法是去西天路上心要灵眼睛要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叫道儿之后帮忙的在春凳前的方凳上放一碗沙子点上三炷香,摆上2碗水果,一个碗里三个,一碗果子(桃酥三块),一块肉,两碗扣一碗的半生不熟的大米饭,俗称倒头饭,上面插三根打狗棒,打狗棒就是秫秸尖上缠一个大棉花球,上面撵很多小揪揪。倒头饭是去阴间的第一顿饭,打狗棒是保护饭不被抢。
叫道之后把扁担上的白布交给扯孝的,这支火连的白布就是承丧人的孝,18尺布扯下三尺给承丧孝子缝孝帽子,剩下的是孝衫子,孝包头单独扯六尺整幅的。
报丧(放哀乐)承丧人叫道儿之后,喊完第三遍帮忙的就把哀乐打开,几乎全村都能听到。村民听到哀乐声就知道有老人去世了,已经叫完道准备好了,可以吊唁了,这时候关系近的就会去村里超市买点黄纸去丧家吊唁。关系好的过去帮着剪纸,扯孝。承丧人不叫道儿,村民是不能去丧家吊唁的。如果亲戚们提前到了,如果没放哀乐也会问门口的人叫道儿了没有,因为没叫道儿的话不能哭,进去看看就行。放哀乐不分时间,不管白天黑夜,逝者停好之后,承丧人叫道,叫完道就放哀乐报丧。给亲戚报丧现在一般都是电话通知,和旧时派人报丧大不一样了,只有逝者的娘家人才会派人去报丧。
搭灵棚喇叭棚
因为本地有的人家叫喇叭,有的人家不叫喇叭,叫喇叭要搭喇叭棚。在院子搭灵棚,灵棚对着堂屋门口和大门口,南北通透。火化车开走之后布置灵棚,灵棚里放一张圆桌留着摆放骨灰盒,把停尸的时候逝者头前的贡品和打狗棒摆在桌子前面的小凳子上,在对着大门口放上瓦盆或者饭筛子,把金童玉女贴上对联摆在桌子两边就布置好了。在门口东侧搭喇叭棚请鼓乐队吹喇叭,旧时是,在南门口发送喇叭棚搭在西侧,在北门口发送喇叭棚搭在东侧。
戴孝
戴孝分4种:儿子儿媳的孝是一样的,闺女的孝是一样的,姑爷女婿类的是一样的,其余的亲人是一样的
本地一般是穿白戴孝不是披麻戴孝,旧时丧服包括孝袍子,孝冒(只有男的和儿媳妇有),包头(男女都有),白腰带(都有);
孝袍子俗称孝衫子,旧时的孝衫子没有扣,没有袖,散着边不缝,扎上白腰带。现在就是14尺白布披身上不再剪开缝孝袍子,腰上系上白布条或者纤维绳代替白腰带。
孝帽子就是二尺白布对折缝上,留几寸不缝,把口再缝上,男的戴孝帽子系上包头,女的除了儿媳妇都没有孝帽子。
包头就是孝带子,整幅的白布六尺,撕两条就是两个包头,叠成二指宽系头上,男的系左边系个活扣,女的系右边系个活扣。承丧孝子和其他儿子儿媳妇的包头是整幅的六尺白布,在额头中间交叉系上,两边耷拉。(头上的孝包头出灵送葬时候解开搭在头上,俗称顶塔)
儿子儿媳的孝:最重的孝,头戴孝冒(女的只有儿媳带孝冒)头系着6尺长白布孝带(俗称包头),孝带从后边向前绕,在前额交叉系在脑门上,两边耷拉着,第一位老人去世,孝带两边耷拉一长一短,第二位老人去世孝带一般长;就是民间俗话说的包头齐耷拉丧父母。身上披14尺或者15尺白布,白布叠起来对折搭在身上,腰间用白布条系上。再扯一块布,用白布条系脚脖子上盖住鞋。如果逝者老伴还在,儿媳妇的孝帽子不把脑袋全遮住,系上包头之后,孝帽子前边揪出来,露着一点头发,逝者老伴不在了,孝帽子把头发盖严了。闺女的孝:不戴孝冒,头上盖一块白布,白布孝带也是六尺,直接系在头上系活扣,系在右边,身上一样。腿上系白布条,只系一条腿。如果闺女的公婆只要有一个还在,把盖头的白布前边揪出来露出一点头发。有的是逝者闺女的公婆都不在了,包头也系前边两边耷拉。闺女脚脖子上不系盖鞋的白布。姑爷女婿妹夫的孝:身上和头上不戴孝,把孝带系在腰上,孝冒掖在里面。其余亲人的孝:男的头戴孝冒,白布孝带六尺,活扣系在左边,身上一样,脚子上不系盖鞋的白布。女的不戴孝冒,直接系白布包头,活扣系在右边。
系腰里的白布条要两条系成一条打个活扣,然后系腰里系孝衫子。
生前数、引魂幡和纸扎
火化之前账房先生开始写白事三文和花圈的挽联,
如果吹喇叭发送就要买纸扎,就是买车马库童莲花椅和一对九连灯(九连灯不是必须有),女性逝者还要扎一头老母猪喝脏水。
这一代不写丧榜,只写生前数,在前数纸任意一条上写。生前数:俗称前数纸,象征死者灵魂和寿数,人活多大生有定数。用剪成三段的白纸条扎在一起,另外加两条,天一岁地一岁,挂在大门口东侧(东为大)。生前数每条纸剪三段代表逝者的三生,三生有幸,前世今生和来生。在前数纸任意一条上写公故先考某府太公讳XX几十有几之生前数;公故先妣某府某太君讳某某几十有几之生前数。比如逝者刘小二,虚岁93,男性:公故先考刘府太公讳小二九十有五之生前数。引魂幡:和生前数写法一样,把生前数换成引魂幡
灵柩条:和前数格式一样,公故、、、之灵柩,贴在骨灰盒上。俗称名堂
金童玉女:手提灯笼伺候亡灵的,放骨灰盒两边,上写一副对联,金童挥泪前引路,玉女送归白玉楼,或者玉女侯随极乐天。
纸车马:就是行车,出灵的时候到村头把前数放里面。上写一副对联: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或者车马行万里,一路保平安,车行千里稳,马走万里安,横批一般写一路西行
金库银库:金库上用一条白纸写封条,封于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再用一条白纸写:公故。。。。之金银宝库,两条白纸交叉贴在上面,银库上和金库一样,只不过是把封条改成,某年某月某日吉时启用。莲花椅:也叫椅子灯,出灵的时候放前数纸的,由一家子的没出五服的男孝子抬着。上贴一副队联:东方尘寰红花落,西方净土白莲开(对联写法不唯一)横批魂归极乐或者驾鹤西游等等。九连灯:绑在喇叭棚上,出灵的时候落忙的扛着在喇叭前面,上写宝灯高照西行路,连环九盏赴极乐。或者宝灯三层照冥路,连环九盏射凌霄。死者为女性的话还的扎一个喝脏水的老母猪,上写:天蓬开路,一路伺候。或者写:猪饮脏水保平安,天蓬开路送归山。
拨正、开眼光、撬秧,火化开眼光旧时是用烫酒壶从井里打一壶水不能沾地,挂在门上叫做无根水。现在一般都是用饮料瓶接点自来水。开眼光要准备一个盆,里面放秤,镜子,梳子,棉花团。火化车来了,红白理事会的通知屋里的开始操办,先由儿媳妇拨正,逝者儿媳用秤杆挑开蒙脸布,右手拿着秤左手拿着镜子围着停床转三圈,一边转一边说着:爸爸(妈),灵的是秤啊,明的是镜啊,一直说三遍叫做拨正,接着就开眼光,拿棉花沾水象征性擦拭逝者眼睛,念叨着:爸爸呀或者妈呀:擦擦脸,开开眼光,眼观六路看西方(或者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直念叨三遍,然后再拿梳子比划一下象征性梳梳头。最后盖上蒙脸布。再盖一个破布(旧时是盖一个粮食口袋)开完眼光之后紧接着就撬殃:所有人闪到一边,落忙的进去撬秧,扁担上系上白布,落忙的把扁担插入死者的腰下使劲撬三下把逝者肚子里的气排出去。一边撬一边向门口喊:躲开风口啊,出秧了。撬殃之后,承丧人拿着破布兜住死者头部(旧时用口袋,现在没有口袋用破布),其余男孝子协助把逝者抬到担架上,旧时有口袋的时候,出过堂屋以后把布口袋扔上房顶,抬着逝者上车,后边亲人儿媳妇在前闺女在后大哭跟随,把逝者头里脚外放到车里,落忙的关上后备箱,亲人们上车,逝者的儿子儿媳上灵车,逝者的女儿和其他亲友上后边的大巴车。亲人们上车之后,喇叭吹起《柳河荫》在前开路,灵车哀乐响起,灵车在喇叭后边缓缓而行,喇叭吹奏着《柳河荫》把火化车送到胡同,离村口近的送到村口。去火化场的时候,在前边灵车副驾驶的位置要坐一个一家族没出五服的,拿着用竹竿串一串剪好的圆形的纸钱(俗称kele钱儿),过桥过十字路口的时候向外撒纸钱。还要有人拎着一包剪好的纸去火化场。到了火化场,在告别大厅把逝者苫单揭下来留着包裹骨灰盒,揭开蒙脸布大家瞻仰一下遗容,然后工作人员把逝者推进火化炉。这时候逝者的儿媳和女儿去烧纸,逝者属相是什么就在什么前面烧。逝者的儿子们去选购骨灰盒或者去休息厅休息,火化完之后把骨灰装在骨灰盒里,用停尸的时候盖尸体的苫单把骨灰盒包好,准备回家。火化去和回来不走一条路,火化回来沿途不撒纸钱,火化回来过桥的时候亲人们要念叨:爸爸呀或者妈呀过桥了。火化回来,喇叭在离家最近的胡同口接灵,离村头近的在村头接,承丧人抱着骨灰盒由其他儿子搀扶在前,后边是侄子们孙子们,男性亲戚,再后边是孝女,儿媳侄媳妇在前,闺女在后,由女亲属搀扶,排好队,喇叭吹奏《柳河荫》在前开路,承丧人抱着骨灰盒缓缓往家走,一边走一边念叨:××呀,到家了,儿媳妇们女儿们一路哭号念叨着缓缓往家走。抱着骨灰盒的孝子不能往苫单上掉眼泪。到家之后把骨灰盒放到灵棚里的桌子上,骨灰盒正面冲着大门口,开始烧纸。
出灵
旧社会是先送行,然后再出灵,先去五道庙发纸草,在五道庙奠纸行告别礼,现在没有庙了,奠纸,送行路祭、发纸草都省了,出灵的时候路祭。出灵时落忙的要端着盆(盆里放秤,镜子,梳子,针,一个酒壶酒盅,一个棉花团,一把刀,一个剪子),拿着烧香的碗,打狗棒,拎着回头纸,抬着栅子(有人路祭的话,纸只烧一点剩的放栅子里)出殡的时候所有戴孝的先吃一块干豆腐,后人有福,然后把白布孝带散开蒙在头上顶塔,准备出殡。第一位老人去世,出殡的时候长子摔盆打灵幡,次子抱着骨灰盒,第二位老人去世次子把灵幡摔盆,长子抱着骨灰盒。一个儿子的儿媳妇抱着骨灰盒出殡准备:帮忙的扛着九莲灯在街上准备,在吹喇叭的前边。承丧人站在桌子前面背对着大门口由人搀扶着,一手拿着引魂幡,一手拿起烧纸的瓦盆放在头上顶着。其他儿子在桌子后面面对大门口由人搀扶,把骨灰盒用苫单包裹好抱在怀里。然后把停骨灰盒的桌子和供桌撤掉,抱骨灰盒孝子后面是其他孝子抬着莲花椅,上面放着逝者的生前前数,再后面是纸扎,纸扎后面儿媳妇打头带着孝女。起灵:都准备好之后司仪高喊:喇叭伺候,出灵了,这时候喇叭吹起《抱龙台》,承丧人拿着引魂幡头顶着瓦盆退着往外走,其他儿子抱着骨灰盒正着走跟着顶丧盆子的孝子(哥一个的儿媳妇抱着骨灰盒),后边都跟上,到门口承丧人转过来,出殡队伍都朝向一个方向,排好队,这时候莲花椅在最前面,后边是把灵幡的孝子头上顶着瓦盆子,后边是抱着骨灰盒的孝子,后边是行车和童儿,行车后边是孝女,儿媳妇在前,闺女在后,排好队之后候落忙的喊:起灵走啊,喇叭伺候,承丧人站着把盆摔了,喇叭开始吹送葬的曲子《柳河荫》,出殡队伍开始去骨灰堂或者公墓。摔了盆孝男孝女要象征性哭几声。(有的村是头顶瓦盆子的孝子跪下把盆摔了)出殡路过别人家门口有烧纸的叫做路祭,出灵的时候跟丧家关系好的会拿着纸在门口等着,出殡队伍来到的时候,执事的会喊:孝子跪下,烧纸,这时候逝者的儿子儿媳,还有一家子没出五服的侄子们孙子们,媳妇全部跪下,村民在自家门口烧纸。如果路过的是本家侄子的家门口,除了烧纸还要行礼。出殡队伍来到村外十字道口,队伍停下,点上送行纸,把栅子里的纸一起都烧了,孝子们念叨着逝者跟着前数走说上几句要出阳间的话,不要惦记家之类的话,然后给逝者(生前数)梳洗上车,儿媳依旧拿着秤和镜子对着生前数呼唤三遍,爸爸呀或者妈呀,灵的是秤啊,明的是镜啊;紧接着就梳洗扎耳朵眼,拿着拿棉花在酒壶里象征的沾水在生前数上擦几下,再拿梳子比划几下,念叨三遍,爸爸呀或者妈呀,洗洗脸梳梳头上车了;然后再次拿起镜子,呼唤着,爸爸呀,再照照镜子啊,念叨三声;再拿针在生前数上比划说三遍:爸爸呀或者妈呀,扎扎耳朵眼,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啊。然后把赶车的,童儿,马都扎一遍。以上程序完毕,所有人全部跪下,孝子把前数从莲花椅上抱下来围着纸车马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喊着“爸爸(妈妈)呀,上车呀;把前数放到纸车马里面;这时落忙的把马腿的绊子用老菜刀剁下来,象征着马车已经准备走了,然后点起一把火把纸车马,九连灯等烧掉(金银库不烧,留着去公墓或者骨灰堂烧);把捆扎孝衫的白布剪开烧了,儿子儿媳和闺女腿上系的白布条烧了,这时亲人们大哭,直到火熄灭。火熄灭代表亡人已经告别乡亲们平安西去上路了。火熄灭之后,停止哭声,出殡队伍继续前行,去坟地或者骨灰堂。
下面介绍旧时的风俗(现在已经没有了的风俗)包括送纸打墓破土入殓送行路祭开吊扔替形儿
送纸:解放后拆庙扒坟,这风俗就没了。送倒头纸就是叫完道儿排队去五道庙烧纸,五服内的孝男孝女去五道庙烧纸。送纸先由男的送,叫完道儿,五服内的孝男排好队,越亲的越在后面,长子在最后面,排头的提着灯笼(一般都是落忙的提着),第二的端着簸箕里面放着剪好的黄纸(一般都是五服边上的侄子),到五道庙,跪在庙台前面,香炉里点上香,在庙台上烧纸,男的送纸回来,女的才从家里出来,女的队伍反过来,儿媳妇在前(闺女不送倒头纸),合着眼念叨着走一步退半步,慢慢腾腾。女的送纸村里人一般都会观看,品头论足,看看走的稳不稳,哭的像不像,看看想不想老人。
打墓破土旧时的墓坑,头朝东北脚朝西南,即头枕昌黎山脚踩渤海湾。下一辈的人埋葬时顶着上一辈的人的脚,如果每一代都是单传,坟墓就会形成一条线,如果每一代都有几个后代,那坟墓就是以祖宗坟为顶点的大扇形。破土就是承丧的孝子去点名位置,破土用镐不用锹,用红布条串一个大钱,然后用串着大钱的红布把五色线系在镐上,破土是为死者建阴宅奠基,所以镐用五色线和红布系上,坠着大钱。由家族的长辈带着孝子去墓地破土,到了墓地,孝子跪在逝者父母的坟前,点上香点上纸,念叨着,××来了,烧完纸之后,在一家族的所有的坟头都烧几张纸。然后孝子单腿跪地,用镐刨一下,然后向后扔下镐,起来不回头回家办丧事,意思是不把晦气带回家,带他去的那个人捡着镐扛回去;承丧孝子刨完了,打墓的开始挖坑。旧时挖祖坟是大罪,所以要承丧孝子刨第一镐。逝者的闺女要给打墓的买果子和酒,赏墓的果子,墓坑里脚印要刮干净。
入殓八十年代开始火葬用骨灰盒这风俗就没了,旧时入殓先由逝者儿媳妇铺材,棺材里撒上草木灰,铺上白纸,铺上棉花,摆上两排铜钱或者硬币,一排8个,隔一个拿出一个,剩下8个留在棺材里,剩下8个留着买豆腐吃。入殓的时候说道很多,先由村里帮忙的”撬秧“,在逝者头上盖上一个麻袋或者粮食口袋,帮忙的拿扁担插入死者腰下面使劲的撬三下,一边撬一边朝门口喊:躲开风口啊,出殃了。然后孝子抓起逝者脸上盖的口袋或者麻袋走出堂屋,倒背着手把口袋扔到房顶。回到堂屋把逝者抬到外面灵棚里的棺材里,把逝者放到棺材里,棺材大头冲着正门口,小头冲着堂屋门口,逝者头在大头一侧。。逝者抬到棺材里之后紧接着就拨正开眼光,由儿媳妇来做,先用烫酒壶从井里打一壶水,不能沾地叫做无根水,挂在门上。紧接着就是找一个脸盆,里面放秤,镜子,棉花团。拨正是这样:儿媳妇一手拿着秤一手拿着镜子围着棺材转三圈,说着,灵的是秤,明的是镜,说三遍。紧接着就开眼光,从酒壶里倒点水,用棉花团给逝者擦擦眼睛,喊着:爸爸呀或者妈呀:开眼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再拿梳子给逝者梳梳头。之后亲友最后看一眼逝者,盖棺。盖棺订棺的时候孝子跪在棺材后面喊躲钉,就是头往东躲,往西躲
引前数送行路祭发纸草开吊(奠纸)送纸的风俗没了这风俗也没了。送行就是出灵的前一天晚上送行路祭开吊。送行之前引前数,只有引前数之后才能去五道庙送行奠纸。孝子抱着前数纸围着棺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说着,跟着前数走。然后把前数放莲花椅上,把莲花椅和其他纸扎抬到街上,九连灯里点上蜡烛灯火通明,莲花椅上的荷花灯也点上蜡,开始送行路祭。送行的时候落忙的端着一簸箕生饺子,一个盆里面放秤镜子酒壶梳子等等,抬着供桌,抬着栅子,点着火把,拿着纸。送行是排灯荷花灯(手把灯)开路,九连灯在后,九连灯后面是唢呐(贫困人家没有九连灯),唢呐后面是孝子抬着莲花椅,上面放着逝者的生前数,后边是车马库童叫做仪仗队,后面是儿媳妇打头的孝女,队伍排好之后,在门口烧纸,烧完纸开始送行,喇叭吹着《赶轴》或者《四破》,后边男孝子念叨着跟着前数走,孝女们一路哭号,送行队伍串村游行,送行队伍走街串巷就是让村里看看发丧的规模,也代表逝者跟乡亲们告别,还有就是让全村人路祭烧纸带上盘缠钱。路祭:送行时沿途的村民在自家门口设供桌,在街上站着拿着纸钱,执事的看到之后会喊队伍停下,焚香烧纸,孝子跪下,伺候,这时候一家族没出五服的全部跪下,闺女们亲戚们都不能跪下,这时候路祭者将纸钱点着,行礼,跪下嗑四个头,最后执事的喊孝子谢,辈分大的喊重谢,请啊,最后站起来退回路边,送行队伍继续前行,只要有路祭的就又重复一次,没有路祭的就过去了;在村里串完之后送行队伍来到五道庙举行告别仪式(开吊奠纸),在五道庙台上供上饺子点上送行纸,香炉里点上香(饺子和送行纸是给五道将军的,就是求五道将军让逝者再托生的时候多给几年阳寿),烧着送行纸孝子跪在前面说上几句出阳间的话,然后抬着莲花椅围着香炉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一边转一边说跟着前数走啊,最后把莲花椅放在庙台上,儿媳妇依旧拿着秤和镜子说:灵的是秤啊明的是镜啊,然后给前数纸梳头洗脸扎耳朵眼。把马,童儿,赶车的扎了。紧接着一家族五服内的孝男孝女全部跪在莲花椅后边,亲戚们开始行告别礼开吊奠纸。
所有的男性亲戚们挨个对着莲花椅上的前数纸行礼吊孝,执事的喊:请且烧纸了,孝子伺候,某某村外甥(侄子、姑爷等等)某某焚香烧纸,请啊请行礼结束喊孝子谢,上香点纸姑爷不能哭,直接行礼,外甥娘家侄子们要大声哭号上场,外甥还要行三跪九扣大礼。行礼之后喇叭吹《抱龙台》孝子抬着莲花椅围着车马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喊着爸爸呀或者妈呀上车了,把前数放到车马里,这时候落忙的把马腿绊子剁下来,把饺子扔在庙里,孝子抬着行车,喇叭改吹《赶轴》或者《四破》送行队伍离开五道庙来到村外十字路口,代表四通八达,喇叭吹起《抱龙台》一把火把纸扎烧掉,这是后一家族没出五服的跪地哭号,闺女侄女们站着哭号,火熄灭停止哭号,代表逝者已经跟乡邻告别平安西行了。
扔替形行三跪九叩大礼的时候执事的要给行礼者仍跪垫,俗称扔替形,跪垫一般都是棉花絮的布垫,扔替形的是两个人,行礼的人上完香后退三步之后,右边的人将垫子扔到行礼的膝前,当其站起来作揖向前走一步时候,左边的左边的人将跪垫迅速拿起从行礼的人后边递给右边的人,行礼的人刚走完一步时,右边的人将垫子又将垫子扔到膝前,如此重复三次完成三跪九叩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