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24589.html
今天我们讲第二页,这里我就来解释为什么作者前面说,曾府有百十间房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他写道曾府中心建筑叫做黄金堂,历史上这个黄金堂是曾家的新宅,建于年,年11月了他们家才搬进来住,也就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而前面所说的白杨坪的这个宅子叫做白玉堂,是老宅。两座房子不在同一个地方,大概隔着十多里路。作者有意将两者合为一体,是为了避免读者混淆,所以才说他们家有百十间房。
下面看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是曾国藩母亲江氏过世了,介绍了家中怎样祭奠的。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儿女们所写的这个挽联,尤其是上联:断杼教儿四十年,是乡邦秀才,金殿卿贰。断杼教儿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家境贫寒,靠母亲纺线织布维持生活。有一次,孟子读书不耐烦了,就逃学跑回家,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子就把刚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剪断了,让孟子将断了的线重新接上。可是,几百根线全剪断了,怎么可能还能接得上?于是孟母教育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逃学就如同断机杼,线断了,布也织不成;而常常逃学,学习必然半途而废。从那以后,孟子牢记母亲的教导,他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伟大的大学问家。
这里用这个典故,表达曾国藩对母亲谆谆教诲的感激,没有母亲,曾国藩怎么能一路考取功名,从一个偏僻地方的小秀才到高中进士官拜侍郎,进入国家的领导阶层。下联“扁舟哭母二千里,正鄱阳浪恶,衡岳云愁”这非常好懂,说的是曾国藩闻听凶信,乘船极速往家里赶,经过鄱阳湖入长江,疾行在衡岳大地,心情无比沉重。
接下来作者写到三位官员送的祭幛,文字的编排非常有意思,第一位的是长沙的知府,也就是市长,在清朝地方上行政级别主要分为省-府-县。再次强调曾国藩家乡是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写到这位知府送的祭幛,作者先写面料:加厚黑色哈拉呢,然后写题字“懿德永在”,最后写落款“从四品衔长沙知府梅不疑”。第二位是长沙府的教育局官员,先介绍官职人名,再描述面料奶白色杭纺,最后是题字“风范长存”,第三位是先介绍面料,再题字,最后描述落款。这些元素好像排列组合,不落于重复。第三位这位湘乡县的知县,相当于县长,他叫朱孙贻。这个人这里需要重点提一提。
朱孙贻在整部小说只出场过一次,是在后面的教场练兵,但是没有一句台词,在这里了也只是点了一下。光读小说你很容易忽略他,但说到湘军的创始人,很多人以为是曾国藩,实则是这位朱孙贻。他不是湖南人,老家在现在的江西樟树。早年间任刑部主事,也算与曾国藩有过交集。但两人一个六品一个二品,交往当然也不算很深。后来朱孙贻捐了个地方官,在长沙任知县,任满后又到了湘乡县,成了曾国藩家乡的父母官,两人的关系一下子熟络起来。他还称曾国藩父亲为老太爷。
朱孙贻在任期间的政绩还是比较突出的,尤其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