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间谜语是人类口头的语言游戏活动之一,它采用暗射事物或者文字的方式供人猜测。与灯谜不同,它虽起源很早,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它萌芽于春秋时期,宋以前主要是影射政治和社会情况,之后逐渐成为全民游戏的一种。两宋时期商谜和灯谜发展迅速,明代开始有了成熟的民间谜语,清代谜语则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当代,伴随着民俗学科的兴起,民间谜语的搜集整理工作初见成效。在艺术特色上,民间谜语具有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形式多样、内容构思精巧的特点,因此受到民众的喜爱而得以广泛传播。从文化价值看,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民间谜语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不仅可以启迪民众智慧、训练人们的思维能力,还能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开阔人们的眼界。民间谜语本身包含的各种知识也是地域文化的承载、民众集体记忆的表达,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谜语、民间谜语、灯谜相关概念辨析。
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指出中国谜语是一部“天物志疏”,可见谜语包含范围之广。目前学术界对这“天物志疏”的类别划分有多种方式,标准尚未统一,同样,相关研究对于“谜语”、“民间谜语”、“灯谜”的运用和表述也常混为一谈。对三者概念加以辨析,便于在研究相关谜语时能够更为细致地区分和辨别,进而对谜语类别进行科学的划分。
1.谜语:
《辞海》定义“谜语”为:“今多称猜射事物者为事物谜,以文义做谜底者为文义谜。前者多为民间谜语,后者专指灯谜。”谜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两类:一种是民间谜语,主要是事物谜和少量描述性文字谜;另一种是灯谜,这也可视为广义类别下的谜语,是包含所有类别谜语的总称。
2.民间谜语:
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民间口头语言艺术的一种。从谜语的基本结构出发,梁前刚将之细化为:“劳动人民以某一事物或一诗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典故或其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谜面,用以表达和测验人们智慧的一种短小而又饶有风趣的口头文学样式。”梁前刚的定义较贴近民间谜语“民间”的本质属性。在借鉴学界对民间谜语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对民间谜语做了如下概括:
民间谜语是用寓意、比喻、象形、谐音等多种描绘手法,来影射和暗示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学体裁。它是一种利用谜面的语言描绘引导猜谜者的联想,从而推测出所指之事、物或文字的语言游戏形式,是汉语语言智慧的结晶。谜语起源于民间,大部分也流行于民间,具有民间文学口头表达的特征和匿名创作、流传的特色。
3.灯谜:
将谜语写在纸上并粘贴在高高悬挂的灯笼上,以灯悬谜,人们赏灯猜谜,所以叫“灯谜”。从内容上看,灯谜的猜射对象一般不是事物,而是汉字或汉字所代表的词语,因此又叫“文义谜”。因为灯谜的语言迷炫闪烁,不易猜中,猜灯谜就像射杀老虎一般,灯谜因此又被称作“文虎”或“灯虎”。灯谜与诗歌关系密切,其创作者主要是文人,他们善于用典,在制谜时往往选用诗词或成语作谜面或谜底,具有诗的韵律和美感。民间谜语可以由不识字的民众根据其意义进行猜射,有极强的民间性;而“灯谜”因为需要通过汉字来表述,凡是不认识或不懂汉字的人都无法猜出灯谜,所以灯谜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汉字文化游戏。另一方面,猜灯谜是在节日期间进行的一项民俗娱乐活动,普通民众也同样热衷,众多史料中就记载了上元节“张灯猜谜”是民众参与度较高、极为盛行的一项节俗。可见,民间谜语与灯谜虽有差异但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民间谜语时,也涉及到灯谜节俗,特加以说明。
二、民间谜语的历史流变及阶段性特点。
关于民间谜语的起源,学者们历来说法不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提及:“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又云:“荀卿《蚕赋》,已兆其体。”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谜语便已现雏形。劳动民众运用暗射、隐喻的方式猜谜打趣的活动伴随着口头语言的产生而存在,其内容主要来源于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后来,随着文字典籍中相关记载的丰富,谜语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也逐渐清晰起来。
(一)上古至隋唐时期的民间谜语:从社会隐语到猜谜游戏
民间谜语萌芽和发展前期多以隐射、暗指的表达方式来影射社会,反映民众生产生活实践。如古老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是一首猜射生产活动的谜歌,其谜底是做弹弓。“断竹,续竹”暗指制作弹弓的过程,“飞土,逐肉”影射使用弹弓的过程。这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谜语形式十分相似。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远古时期,人去世后,孝子为了防止父母亲尸首被鸟兽吃掉,发明了弹弓,以此驱赶鸟兽。如此说来,这首谜歌的谜底也可以说是狩猎或用弹弓驱赶鸟兽的活动。
夏商周时期为谜语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谜语多以民间歌谣的形式存在,以暗射性的语言技巧表达社会性的情感生活内容,并无专门的名称所指。谜语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并发挥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如唐无名氏《琱玉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学生颜渊与妇人通过谜语斗智的故事。
到汉代,谜语种类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并逐渐向游戏化方向发展。当时有一种名为“射覆”的猜谜游戏,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所涉隐语被称为“射覆谜”。射覆,其实是猜物游戏,游戏者在瓯、盂等器具下放置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汉武帝在测试手下人才智的时候,将壁虎放入盒内让众人猜,东方朔一下就猜中:“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若非守宫,即蜥蜴。”东方朔由外形、动作、习性猜出谜底为“守宫”,即壁虎。这一时期的谜语已经具备了作为口头艺术形式的重要表征,且在民间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们喜欢猜射“隐语”,并将其作为有知识和才华的表现。
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较为频繁,文人作谜、斗谜蔚然成风,文人谜语兴起。相关记载更加丰富,如《异苑》《世说新语》《南史》《北史》《洛阳伽蓝记》等典籍中便收录了谜语、谜语故事以及相关谜事活动的内容。而且在这一时期,“谜”替代“隐语”,并沿用至今。而隐语演化为谜语后,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由服务于政治逐步走向反映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隋唐五代时期,谜语在诗词、散文、变文、传奇小说文学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李肇《唐国史补》载:“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诨语自贺兰广、郑涉。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舒,隐语有张著……”谜语成为全民文艺活动中的一种技艺。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繁荣,猜谜游戏日益风靡,受众群体的阶层、文化水平等更加多元化,因此谜语的种类也更加丰富。隋侯白编撰的小说轶事笑话集《启颜录》,其中记录了不少有趣的谜语与谜事,表现了人物的“能言善辩、才思敏捷的寓言智慧”。李昉在《太平广记》里收录《启颜录》中三则作品,并将之纳入“诙谐”中,谜语的娱乐性明显增强。且作品虽是由文人所作,但描述的是民众的世俗生活,使用的也是通俗化的接近口语的语言。
唐代,猜谜行乐之风更加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将谜语作为一种娱乐游戏。这一时期,谜语的受众面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更趋精巧、体裁特征日渐稳定,为宋代灯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谜语的发展正在酝酿一个新的高峰。
(二)两宋时期的民间谜语:商谜与灯谜的出现
宋代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开始兴起,民众文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两宋时期民间谜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民众广泛参与到谜事活动中,猜谜的游戏形式也更为多样,不仅有专业艺人在专门场所里进行民间猜谜表演,而且出现大量适应市井文人生活的灯谜,谜语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商谜:专业艺人在特定场所进行的说唱艺术
两宋时期谜语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两宋虽有内外战乱,但政局在总体上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市、坊界限打破,市民生活丰富,与之相应的文化消费形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宋代城市中还出现了固定的商业性游艺表演场所,称为“勾栏瓦舍”,它是民众日常赏玩游乐的主要场所之一。其内三教九流,百戏竞彩,猜谜也被列入百戏之一。当时,谜语被称为“商谜”,取商酌猜度之意。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瓦肆伎艺……毛详、霍伯丑,商谜。”可见,“商谜者”作为在瓦肆、瓦舍进行表演的专业艺人,他们极尽自身才能,你唱我和,使猜谜活动成为斗智争奇、吸引观者的表演。当时商谜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瓦舍之内猜谜游艺兴盛景象可见一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当时一批有名的专业谜语艺人:“商谜,胡六郎、魏大林、张振、周月岩、蛮明和尚、东吴秀才、陈赟、张月斋、捷机和尚、魏智海、小胡六、马定斋、王心斋。覆射:女郎中。”《梦梁录》记载:“杭之猜谜者,且言之一二,如有归和尚及马定斋,记问博洽,厥名传久矣。”在猜谜游艺中涌现出一批名人高手,可见人们通过勾栏瓦舍进行猜谜、制谜的娱乐活动的兴盛。由宋代有猜谜专业艺人与猜谜专用场所的情形,可以看出,民间谜语与其他的歌舞伎文艺活动一样,是作为一种普遍流行的民间艺术活动广为流传。宋代谜事活动多样,猜谜成风,热闹的猜谜活动吸引着人们前来观看,与繁华的勾栏瓦舍相映成趣。
2.灯谜:上元节俗活动的重要组成
上元节赏灯的习俗由来已久,肇始于汉代,南北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隋时,上元张灯盛行,还出现了“灯市”。唐代上元节时,从宫廷到寺观,都竞设灯棚,规模很大。到宋代,上元节观灯习俗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宋太祖还下诏延长上元节放灯时间,《燕翼诒谋录》卷三中记载:“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上层统治者将上元节观灯游赏习俗扩大化,强调与民同乐的节俗性质。这为宋代灯谜的出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为谜语的进一步民间化做了铺垫。
宋代谜语发展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灯谜的出现。《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巷陌瓜札,欢门挂灯,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花灯上便有谜诗,娱乐行人。灯与谜相结合,成为元宵节期间一项重要的节日习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写道:“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关于宋代上元节观灯猜谜习俗的相关记载较多,均将其作为一种流行广泛、民众参与度高的节俗加以描述。节日期间,民众汇集,悬谜于灯,观灯赏玩,谜语通过花灯这样的载体在节日期间得到广泛的传播。
如今我们熟知的一些优秀民间谜语有不少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如相传为王安石所作的“日”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再如“粽子”的谜语:“四角尖尖草束腰,热水锅中走一遭,台前遇着唐三藏,上岸剥得赤条条。”这一谜语出自南宋话本《菩萨蛮》。还有关于“水中石”的谜语:“小时大,大时小;渐渐大,不见了。”这些谜语不排除由文人所作,但它们流传到民间,为民众接受并口耳相传,也就成了民间谜语。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间谜语:民间谜语形态日臻成熟丰富
钱南扬在《谜史》中谈到:“元明承两宋之旧,无甚因革。”宋代灯谜的出现,促使猜谜成为一种民众参与度较高、传播较为广泛的节俗活动。在随后的元明清时期,谜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民间谜语也渐成大观。
1.元代谜语:元杂剧中谋出路
元代谜语的发展是伴随着元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的,在元代,以杂剧为代表的俗文学发展较为兴盛,而谜语的智慧性与趣味性也增强了元杂剧的艺术性,谜语与元杂剧相结合,使谜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元钟嗣成《录鬼簿》记载了陆显之、曾瑞卿、赵君卿、陈彦实、吴中立、陆仲良等多位擅长制谜猜谜之人。明代无名氏所撰《录鬼簿续编》在《录鬼簿》基础上延续了元末明初的戏曲创作成就,同样记录了如钟继先、罗贯中、谷子敬等二十余人善隐语的内容。此二书中所载有诸如“隐语、乐府,多传于江南”、“隐语、乐府,人多传之”、“有《吴盐》《苏堤渔唱》等曲,编于隐语中”、“乐府、隐语盛行于世”、“隐语亦佳,驰名寰海”等内容,由此可见,隐语在元代广为流行,为民众所喜爱。
元杂剧中还较多地运用灯谜和民间谜语来插科打诨、讽刺世情,以此来刻画人物,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如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中通过诗谜推出凶手是裴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多运用谜语,如第三本第二折、第五本第三折中都有拆字制谜的道白。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通过佛家偈语来描写“骰子”(“一把枯骸骨,东君掌上擎。自从有点污,抛掷到今生。”),以骰子的命运来表达红尘万事皆空的佛教道义,富有训诫意味。
元代谜语的发展在其他著述中也有体现,如在朝鲜流传的反映元明风俗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即记载了十七则谜语,这些谜语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一人出谜,一人猜谜。
“我说几个谜你猜。”
“你说我猜。”
“大哥山上擂鼓,二哥来来去去。三哥待要分开,四哥待要一处。”
“我猜:大哥是棒槌,二哥是熨斗,三哥是剪子,四哥是针线。你再说,我再猜。”
“当路一颗麻,下雨开花,刮风结子。”
“这个是伞。”
原书主要记载元代中心城市大都的风土人情,由此可推测,这些谜语早在元代时就已流传。其中还有关于灯台(“一个长大汉,撒大鞋,白日去,黑夜来。”),碾子(“一个老子当路睡,过去的,过来的,弄我的,不知道我的粗和细。”),蝎子(“墙上一个琵琶,任谁不敢拿它。”)的谜语,此外,核桃、鸡蛋、锁子、雀儿、樱桃、靴子、秤等民众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常被作为猜射对象供人猜射。从这些谜语来看,谜面与谜底均来自民众的日常生活,谜语也更通俗化,巧妙且富有诗意,展示了民众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些谜语的独特性与趣味性,才使它们有机会传播到朝鲜,作为通识性知识成为当地人汉语课本中学习的内容。
2.明代谜语:赏灯猜谜
灯谜始于宋代,在明代呈现出更为繁荣的景象。赏灯猜谜成为人们娱乐活动之一,尤其是上元节放灯成为当时较为盛行的习俗,灯与谜结合的游艺方式此时已经十分普遍,被称为“商灯”。明《帝京景物略·春场》载:“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遝,贫富相贸易,人物齐矣……有以诗隐物,幌於寺观壁者,曰‘商灯’。立想而漫射之,无灵蠢。”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将上元节观灯时间定为十日,无论贫富贵贱,均可参与其中,以此形成盛大的张灯活动,灯谜以饶有趣味、吸引人群的特点在张灯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观灯猜谜在明代成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民众都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明徐祯卿《翦胜野闻》中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因猜射画谜杀人的故事:
太祖尝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众哗然。帝就视,因喻其旨(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明日,令军士大戮居民,空其室。盖马后,淮西人,故云。
从“时俗好为隐语”可看出当时谜语是人们热衷的民间风俗。故事中的民间谜语以人物画为谜面,供人猜射,可称之为“画谜”,“妇人赤脚怀西瓜”是民众对大脚马皇后的嘲笑,朱元璋也因此“大戮居民”。
除京师外,明代灯谜在各地也广为流传。《西湖游览志馀》中有“猜灯”的记载:“杭人元夕多以谜为猜灯,任人商略。”张岱记绍兴谜事云:“于十字街搭木棚,挂大灯一,俗曰‘呆灯’,画《四书》《千家诗》故事,或写灯谜,环立而猜射之。”《清嘉录》中引述地方志,记明代杭州谜事时说:“好事者,巧做隐语,粘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明代谜事盛况还可在阮大铖《春灯谜轰谜》中《朝天子》一阙中得到体现:“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将明代民众生活中猜谜的热闹场面描写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从上述记载可看出,明代灯谜活动十分活跃,成为各地节日期间不可缺少的游戏项目。
谜事的繁荣促进了谜语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明代出现了不少相关著述。如贺从善的《千文虎》、徐文长的《灯谜》、冯梦龙的《黄山谜》等。其中,《黄山谜》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