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肘阁传承创新几多难西部文明播报

在传统舞蹈中,肘阁抬阁属于“重体力活”,表演道具加上小孩,支撑者要负重五六十斤,连续踩街五六百米不歇脚,一场节目下来,青壮劳力都累得汗透衣背。年复一年,从业者年龄老化,年轻人不愿加入,传承创新后继乏人。临泉肘阁抬阁于年11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艺人主要集中在杨桥、长官等传统古镇。在肘阁抬阁表演较为红火的杨桥镇,目前有3个民间演出团队,业余艺人约多位,每人年演出收入约元左右。这么少的钱,这么累的活儿,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怎样减轻表演辛苦程度,又怎么推动传承创新?仲春时节,就此到杨桥镇文化站一探究竟。

杨桥肘阁艺人踩街表演

文化站里排练忙

阳光明媚,春风和畅。在杨桥镇文化站小广场上,12位农家汉子踩着节拍扭来扭去,舞姿有些搞笑。伴着欢快诙谐的音乐,他们不时变换队形,左手自然摆动,右手微微举起,呈挥手状。70岁的刘文昌像一个指挥家,双手打着拍子,双腿跟着抖动,即便跟说话时节奏也丝毫不乱。

杨桥民间艺人排练肘阁节目

刘文昌是临泉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所在的杨桥镇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1名,市级3名,县级市12名,他们共同参与杨桥镇非遗展示馆和传习基地的管理和表演任务,为肘阁抬阁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支撑。

“从春节前一直排练到现在,一天两场,一场两个小时。”作为土生土长的杨桥人,刘文昌从小就跟随叔父演出,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只要有肘阁抬阁演出他都参加。改革开放后,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直到年以后杨桥镇的肘阁抬阁队伍才慢慢组建起来,刘文昌就是其中一支艺术团的领队。

杨桥镇肘阁抬阁非遗展馆

作为肘阁抬阁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昌这些年一直为非遗传承忙碌,节庆庙会上有他的身影,婚礼庆典上也有他的身影,只要有演出机会,他一定不会错过。比起承接商业演出,在文化站排练要轻松一些,但要排出一个好节目并不容易。“要是接到迎亲的活儿,早上三四点钟就要起来化妆、准备道具。”刘文昌说。

肘阁传承人演示表演道具

现在,农村留守在家的都有挣钱的门路,能干瓦工活的叫不来,逢集做生意的叫不来,愿意来排练的多是农闲在家的庄稼汉。“上面拨的有非遗传承项目资金,排练一天每人发块钱。”刘文昌说,要是接到商演的活儿,一上午一个人能挣六七十块钱,只是顶桩走剪子步、抬阁负重演出的人很辛苦,大冬天能把衬衣汗透。

首次尝试上舞台

今年春节前,临泉县文化馆让刘文昌团队排练一个适合舞台演出的肘阁节目,音乐和情节取材《西游记》故事——猪八戒背媳妇。春节后,一部分业余演员外出务工,现在还有12个大人参加排练,对应12个4到6岁的孩子,孩子动作少,平时不参加排练,正式演出时才通知他们来。

“这些业余演员有一定的民间舞蹈基础,乌龙摆尾、龙亲嘴、秧歌步、剪子股这些基本步法,他们都会,排练起来比较顺利。”临泉县文化馆副馆长马泉萍告诉,传统的肘阁抬阁属于露天踩街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演出还是头一回。新节目时长5分25秒,是肘阁舞台化表演的首次尝试,从目前排练情况看,基本能适应专业剧场室内演出。

肘阁抬阁只有舞蹈,没有伴唱,演出时穿戏装,主要功夫都在脚上。“新节目前半部分是传统‘踩街’展示,后半部分有创新内容,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马泉萍说,颍上花鼓灯舞台化表演已尝试多年,排练了不少知名节目。这几年,杨桥的肘阁抬阁去阜阳生态园、颍上管仲老街等地演出,观众很喜欢,如果能实现舞台化演出,影响会更大。

在《猪八戒背媳妇》节目演员挑选上,身材微胖、协调性较好的刘文秀扮演猪八戒。他今年64岁,是刘文昌的堂弟,从小就玩肘阁抬阁。“12个人里面数我胖一点,演出的时候在前面跳,相当于领舞。”刘文秀说,扮演孙悟空的刘一全今年45岁,算是比较年轻的演员了。

几个庄稼汉一起舞起来

传承发展年

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肘阁抬阁从山西、河南传入安徽临泉、寿县等地,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临泉肘阁(肘歌)源于驮阁(驮歌),这种民间舞蹈一般在露天场所或街道(流动)演出,最早的演出场所是平地,外围的观众看不到,演出形式便从地面舞蹈发展到驮着演出,配以锣鼓、笙、箫、笛、管伴奏。

“驮歌是小演员站在执撑者肩上表演,这种演出受时间限制,后来才有了固定小演员的铁架。”刘文昌说,肘阁是一人顶,“小抬阁”是二人扛,“大抬阁”则是多人抬,无论是肘阁还是抬阁,都有芯子(小演员)、铁枝(演出道具)、飘色(服装)三个组成部分,化装和服饰具有故事性,主要剧目有《刘海戏金蟾》《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三国》《水浒》《西游记》《秦香连》《戏牡丹》等。

肘阁和抬阁的最大区别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抬阁的底座是方桌,肘阁的底座是执撑者,多为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现在,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我们这个艺术团的成员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45岁,老化比较严重。”刘文昌说,肘阁的执撑者腰背部要固定一副铁架,卡在双肩与前胸,用绳子在身后绑牢。一副铁架30多斤重,上面再固定一个二三十斤重的小孩,没有力气根本就扛不动,更别说去踩街了。

铁架一般在右臂一侧向上延伸,高出头顶后采取公母榫眼相扣,上面另外固定一副铁架,用来支撑芯子(小演员)站立。“四到六岁的小孩可以当芯子,再大就扛不动了,一场演出一两个小时,中间还要歇几次。”刘文昌说,当芯子的小演员都是自家的孩子,谁要是没有当上还要哭闹一番,芯子长大后是男孩就可以当底座,艺术团的老伙计小时候都当过芯子。

改进道具人性化

肘歌演出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面的执撑者身着戏剧服装,一般用右手握扶铁架,长水袖用来遮掩铁架。铁架上彩绘成花木、禽鱼、古代兵器、生活器皿等图形。小表演者根据曲目着装,一只脚和小腿绑缚固定在支撑铁架上,另一只脚、小腿和双臂摆动;而扮作孙悟空的小演员脚手都不固定,在他肚脐眼部位有一根横着呈丁字型的钢筋和套在钢筋外围类似轴承的钢筋筒,让捆绑固定在上面的小演员能够度旋转,完成翻跟头的动作。

肘歌的道具有铁架、彩扎、服装、铁杆、方桌、椅子、杠子、彩扎、服装,多由民间艺人自己加工。在杨桥镇文化站一楼,走廊上摆着抬阁用的方桌,室内堆满了肘阁抬阁道具,足足摆满两间办公室。“抬阁用的扁担是桑树做的,比农村担草用的扁担长,刨子、电锯这些工具我都有,还有铁匠用的工具。”刘文昌说。

前几年,刘文昌把童车座椅移植到抬阁铁杆上,让小表演者坐着更舒服些。同时,他改良了抬阁表演用的方桌,在桑木桌四条腿上安装了万向转轮,又在桌腿里加装了弹簧。“以前抬阁是4到8个人抬,1张桌子多斤重,3到4个孩子多斤,抬着走的时候要跟着节奏上下闪,比肘阁还累人。”刘文昌说,现在有了弹簧腿、转轮,看着虽然还是抬阁,可抬着方桌的演员是推着方桌向前走,比以前轻松很多,演出的时候把方桌用帷幔罩起来,减轻了抬桌人的负担。

改进表演道具,减轻辛苦程度

这些年,刘文昌一直想到更远的地方演出,一来想提高肘阁抬阁的知名度,二来也可为业余演员增加一点收入。“肘阁抬阁跟花鼓灯一样都是民间舞蹈,但道具明显用得多,出去不好装箱。”刘文昌说,现在时代不同了,4到6岁的小孩都要上幼儿园,太小的坐不住,太大的扛不动,想把肘阁、抬阁传承下去并不容易。

(阜阳日报尚原野刘子奎/文阜阳日报庞诚/图)

作者/来源:阜阳日报副刊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