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的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0.html
文洁若,著名文学翻译家,年7月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专业,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审,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20世纪90年代,文洁若与丈夫萧乾合作翻译了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文洁若“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年8月25日,笔者一行有幸在北京采访了著名翻译家文洁若先生。文先生93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与我们谈起过往、论起今朝,仍旧侃侃而谈……
人生经历
文洁若祖籍贵州,但是在北京出生。文洁若祖父而立之年在贵阳考中举人后赴京应考进士。他在北京考了三次,才于光绪十五年()考上进士。祖父觉得老家贵阳太偏僻了,为了子女未来,就在北京买了两处房子,分别在上斜街和北剪子巷桃条胡同。文洁若兄弟姐妹共7人,她排行第五。7岁的时候考入孔德学校,就是现在北京第二十七中学的前身,沈尹默、周作人、钱玄同等人都曾在该校任教。文洁若一年级刚开学,老师就让回家写篇作文。别的同学都上过幼儿园,知道该怎么写,她不会,就问大姐文桂新。大姐说:“你不会,就写一首唐诗吧。”她就默写了《凉州词》,结果被老师画了个大叉。
在孔德学校只读了一年,文洁若就跟父亲去了日本。文洁若父亲在中国驻日本使馆任三等秘书官,每个月挣八百大洋。20世纪20年代日本物价不高,这个收入非常可观。文父请了幼儿园的保育员帮子女们练习日语,后来还给他们请了一位家教,姓今野。今野老师非常会讲故事,除了日本民间传说,他还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和《天方夜谭》。年2月,东京发生“二·二六”武装政变,文父被免职,全家回到北京,文洁若便到东单头条胡同的日本小学读书。那段时间文父便让文洁若把一套10卷本日文版《世界小学读本》翻译成中文,文父告诉文洁若说:“你把书里吐出来的话都写成中文。”花了4年时间终于把这套书翻译成中文,这是文洁若最早的翻译。
年文洁若小学毕业,文父送她到圣心学校读英文,文洁若功课一直很好,学校每月评奖,都能获奖,还跳了两级。年底,因为文父失业,家里经济拮据,文洁若辍学在家,直到年文洁若的大姐毕业找到了工作,帮她交上学费,她才到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做了一年旁听生。年文洁若参加高考,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读英文,年到三联书店当校对,后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到年退休。
(笔者一行与文洁若先生合影)
处世态度
笔者一行来到文洁若先生的家,是在一处不大的单元房,客厅、卧室、书房到处都是堆成山、垒成墙的书刊。放眼看去,大块的地方都被书籍“占领”了。文洁若只能通过窄窄的通道在几个房间里来回走动。在主卧和客厅里,分别放置了两张写字台,上面堆满了报纸、杂志、剪刀、胶棒、编辑部的信件和正在写作的稿件。凳子上铺着她自己用旧布缝制的坐垫,不很美观,但坐着舒适。文洁若每天就坐在这里读书读报、处理来信和写作,报纸上好的文章会用剪刀剪下来保存。除了翻译书稿,更多的时候是为报刊撰写稿件,她的稿子都是一笔一画手写的,页面十分清洁工整。如果出现修改,就用涂改灵改,一见面就笑着给我们说快来看看她的“高科技”。
在文洁若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消遣,没有应酬,也没有旅游购物,她说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学习工作的时间其实不多,如果再被各种各样的杂事、消遣占用和分解,就很难有大成就。她说自己太平凡,只能靠自己的勤奋,勤能补拙,才能与别人看齐。她与生活也一直在做“减法”,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都被她毫不留情地裁剪掉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在当下的北京城里,还有人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的状态下生活?可文洁若十几年一直就是这么生活的,家中必须的两样电器是冰箱和电话,冰箱不仅用来贮存食品,也是她的书柜,她有三台冰箱,其中两台都是用来放书,电话则是她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路径。也许有人认为她的生活过于单调和清苦,但她却活得有滋有味,自得其乐。她说:“对一个人来说,精神生活很重要,精神上有追求,有奋斗目标,就不会过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