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有听闻“剃头匠”这一传统意味很浓的称谓的,恐怕大都是从“剃头担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中知悉的。
昔日的剃头匠,平时总是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赶集下乡,以给人剃头(刮脸)为业,除了刮风下雨,每一天他们所肩的担子,一头是火炉子、脸盆、小水桶之类的东西,方便作业时烧热水为顾客洗头、洁面之用。另一头则是一个精巧的带抽屉的小柜子,其中,放有诸如手推子、刮脸刀、小剪子等理发必须器具。
剃头匠这一历史起源,最早应溯及古代的汉朝,到了南北朝,便有了专业的剃头修面工匠,那时还没有剃头匠这一叫法,将剃头(刮脸)从业者称之为“待诏”,并逐渐发展上了规模,形成了一个社会必需的行业。有些地方因此还创建兴起了剃头(理发)行会,直到上世纪中叶,这种组织才退出历史舞台。
古时,无论男女都蓄发、扎辫子,同时也很封建、迷信地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可随便的剔除之。故过去人们所谓的剃头就是沐发和梳篦。也就是说,洗过头后,主要用梳子及篦子,梳理整饰一番,除了辫子过长需修理或刮脸(修面)外,一般是用不上刀具之类的工具的,所以从前剃头也叫“梳栉”、“篦头”。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规定,男子一律剪掉辫子。剃头行业这才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也正儿八经有了“剃头匠”这个称谓,有的地方管剃头还叫“剪头”、“理头”、“推头”等。
剃头的从业者中,除了部分人寻有固定的门面做营业点外,还有一部分人整日挑着担子,四处营生,即我们所说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当事人。
起初,这部分人主要肩着担子,依靠步行,游走江湖。后来,有了自行车,他们就将担子位移,转到了自行车后座的专用托架上。如此,人轻松了,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再往后,电动车又取代了自行车,但剃头匠却很难得一见了,偶尔见到,也都是上了年纪或早到了退休年纪的老师傅。
笔者前不久在小区门外夜市的一角,竟意外看到了这样一位“鸟枪换炮”的时尚剃头匠,感觉真的耳目一新——
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几块电瓶,竖起两盏直流聚光灯,灯光下,是一个凳子,理发的工具能换则换,也都成了电动的了。你还别说,老师傅的生意真不错,据说主要是他手艺好,且收费合理,大众消费价,无论男女,10元/次,着实艺美价廉。
正常情况下,这位老师傅十分钟左右理一个人,理发前后,也免去了洗头这套程序,用直流电吹风,精心吹一下就好了。
据老师傅本人讲,他从事理发几十年了,虽早已到了退休歇业的年龄,但因其对这行业感情太深,孩子们又不肯继承接手,陡然丢掉了,感到太可惜!干吧,干一天是一天!之所以他晚上还要出来,是为了方便大家,因为白天大家都比较忙,没空。等真正非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自己也就没啥可后悔的了,唯一可惜的,是将来也许再也没了“剃头匠”这个称呼了。
是的,在时代的发展大潮面前,在那些所谓的“专业理发师”、“首席美容师”、“形象设计师”等花样繁多的名称冲击下,这位老师傅的感慨真的充满了几多的不舍,几多的无奈。
行文至此,笔者忽地有了一种想法:真正到了那一天,是否能有热心的人或组织,将“剃头匠”这一名号(称谓),也申报并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名录”呢?!哪怕是地方性的名录也行啊!
这不该算是一种异想天开吧?
(山之鹄:衷心感谢您的光顾阅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