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剪子 >> 剪子介绍 >> 饱子往事之太爷起名

饱子往事之太爷起名

三面高山好隐身,先民辟地图生存。

躲在大沟修神庙,磕头烧香全迷信。

打口井水养育人,榆木井盘讲年轮。

村中老人常闲谈,先祖竟是河南人。

口传来自彰德府,语音迁自郭家村。

仁义贤德讲孝顺,互帮互助老乡亲。

1.

话说在热北省山城市兴州县小庙子公社大石头沟大队,有个距公社办公地5里地的自然村,叫作大石头沟村。三面环山,山名分别为大北山、东击山、西击山,一面是通往山外的河沟。东西击山,因为在抗日期间八路军和日伪自卫队在两山顶互相射击而得名。

这里家家住的是茅草房,土地全是山坡地,可谓是穷村僻壤。这是个从大清国雍正四年以后,因为发大水,抛家舍业,从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郭家村两棵槐树自然村,一些哥们兄弟老乡近邻,分批举家移民来此开发出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等小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庄。

之后,还偶尔有零星的已经划归邯郸武安县的人,逃荒来到这里落户的,从那时起历经五代人,到这个时候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农家的大喇叭每日早晨一响就是《东方红》歌声。

老百姓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里过着挣工分、分粮食的生活。在这大冬天,村民们一起往地里挑粪肥,一起收工回家,就是过年时也不闲着,虽然家家户户没有钱,但是集体一起工作,成天每个人笑容满面,哼着歌,感觉很惬意幸福。大家种出的粮食先向国家交公粮,然后平均分配。人们时常到供销社用挣工分挣的粮票买粮食,布票买布,油票买油。

这就从公元一九七O年说起。在大石头沟这个穷困的村庄,有一户人家,是赵育森和两个妹妹赵育英、赵育芹、一个弟弟赵育峰,与他们的爷爷赵景斋老人,相依为命多年的家。赵育森的母亲,在28岁就因为与丈夫赵金泉吵架,吃山杏核仁药死,几年后,赵金泉得胃癌不能进食去世。

这里石头院墙,有东厢房、北屋两处,房顶是苫的茅草。东厢房是老屋,北屋是赵金泉的三弟赵金坡在参加抗美援朝回来后,用从部队复员发的津贴盖的房子。

院内有一盘磨,门口有三棵大柳树,其中有一棵树,那树干粗的,需要三个大人伸开双臂,连在一起才能合抱的过来,柳树头像擎天巨伞,大有古树参天的感觉。

树下,赵景斋在那里磊了几块大石头,做成石头桌、石头椅子状。对面的钱树元家院墙外,有一座山神庙,如今只剩下堆石头,其中最大的一块石头上面有老辈子移民来的先人刻的字:泰山石敢当,正对着那据说有金矿的东山南梁。

当时特勤快的赵育森才18岁,是家里的顶梁柱。在村里孙殿合的婆娘王秀花介绍下,从隔着山的村庄王家庄说了个20岁的媳妇王兰兰。王兰兰是王秀花的叔伯侄女,王秀花把侄女介绍给赵育森,那是因为一来她们一家和赵金泉的二弟赵金山是好朋友,就把侄女介绍给了他的大侄子赵育森,二来她想把侄女嫁在大石头沟里,能多个娘家人,多个照应。

村里看到赵景斋老人家里房子挤,让在东厢房从年春季开始在那住了两年多的几个天津下乡知青吴文瑶、张国树、王英、梁志山、徐桂枝等,都搬到街中心井院前村部喂牛棚办公室去住,赵景斋带着两个孙女和孙子赵育峰搬到厢房住,腾出正房让大孙子赵育森结婚。

王兰兰从小就爹娘去世,是亲二婶子养大,是个多少会点针线活计的人,虽然不大会说话,脾气有些怪,但是她心地善良,她的到来,让这个缺爹少娘死气沉沉的家开始温暖起来,光脚的小姑、小叔和多年一直趿拉旧鞋的丈夫赵育森开始有了新鞋穿。

赵育森的儿子饱子出生那天,好不凑巧正赶上公元一九七二年的春节。“啪啪啪。乒乓,噼里啪啦……”“喔喔喔喔喔……”“乓乓,听哐嘡……”整个村庄鞭炮的声响一阵儿连着一阵儿,其中还夹杂着公鸡的报晓声。

早上的太阳受了老赵家大院东厢房的阻挡,到了八九点钟的时候,才有一缕光照在院内正房西屋的窗上。在这屋里,有着身孕的王兰兰突然来了便意,要去接手。

赵育森说,“挺冷的,别出屋了。”“那哪行,一会还要在屋吃饺子呢。”“哎呀,就在屋吧。”王兰兰说,“不对劲,好像肚子里的孩子要出来。”“真的?前院的李娘会接生,我去找她来,”说着赵育森立刻就隔墙喊,“李娘,李娘……我媳妇要生了,快过来帮忙!”

李娘来了,一阵子忙呼。“哇……”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没多大功夫,王兰兰没有怎么疼就把孩子生了出来。那年头儿,人都缺少油水。孩子个头儿小,超不过五斤,根本引不起王兰兰的挣扎和疼痛,生娃跟拉泡屎差不多。

接生婆子李娘,要了一盆热水,用来洗手消毒,找来一把剪子,把孩子的脐带剪了,包补包补,接过赵育森递给的几毛钱的红包,就走了。

这是72岁的赵景斋老人第一个重孙。老人每天都拄着拐棍,从西偏房的北屋到正房西屋去看看这个瘦弱的孩子。

小山村的接连着来拜年,一个接一个地送来荞面、棒子面、鸡蛋,以示共同庆贺。来看喜的人,看稀罕似的,抱抱白净的,长得还算端正的,有模有样的孩子,一口一个小呀小的叫着。

赵景斋老人突然说了一句,“小、小、小,成天小,我儿子小名叫小,我孙子小名叫小,到重孙子了怎能还叫小,明儿个没有玩意儿叫,就管他叫兔崽子。”

“呵呵,”这老头忽然乐了,“大年初一生的,再差的年头也能吃顿饺子,看来他能吃上饱饭了,就叫饱儿吧。这就是饱名字的来由。

(未完待续,见下期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