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石油报」
秋里塔格,生命罕见,荒无人烟。走进这里,才觉出人的渺小。但小不代表弱。在物探人的眼中,山虽大,但是可以征服的。
炊事员李小菊克服了第一次爬山的恐惧,背着水和饭穿沟上崖、爬坡过坎,为钻井组的同事送饭,一干就是3年。她说山里自由。钻井组长易辉曾因为探路的绳子不够长,将腰带和裤子脱下来绑上,让身轻的同事爬上去求援。他说困难好克服,希望平安完成早点回家。放线班田秀梅干中秋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干到想哭,抹掉眼泪,今年再战中秋西项目……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太多太多的关于山与人的故事,物探队员从被山征服到征服大山。秋里塔格让他们成长,也见证着他们的愈挫愈勇。
当然也有被山征服后就举手投降的。排列工序负责人李林告诉我们,自己曾带着新招收的32名工人上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只剩下4个人,其余人都跑了。“往往是干一天受不了的,就会跑掉。能干上一两个星期的,那就是能留下的。”
秋里塔格是试金石,检验着山地物探人的含金量。但能爬山、征服了秋里塔格,还只是成为山地物探人的第一步。
秋里塔格山里的艰苦,是真正硬核的考验。大山里,远离繁华,缺少依托,常常要面对缺水缺电缺信号的情况。年生的李小菊说,山里缺水,就把洗菜水留着,攒着交给司钻,和着洗衣粉当固井剂用。怎么解决洗澡问题?她苦笑着说:“洗啥子澡,隔六七天就用水擦一下身子。”
同为女工的田秀梅,去年春节“咔嚓”一剪子剪掉一头长发。她说:“留长了像茅草,洗起来费水,戴帽子也不方便。”
物探队员李林今年44岁,我们见到他时,他浑身透着疲惫,一脸胡楂。问他上次刮胡子是什么时候,他尴尬地回答:“我也不记得是哪天了……”
虽说艰苦,其实已大大改善。目前,山地物探项目部在物质层面想方设法保障工人们的需要。吃住不用说,山地物探项目部不惜重金租用直升机,运送物资和人员;为确保通信,专门请通信公司在山里的工区架起信号塔。以前工人们担忧的信号问题,在中秋西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上基本没有再出现。
可以逾越山,可以克服苦,但山地物探人也有征服不了的,那就是情感。这是软肋。
易辉在我们反复“盘问”下,给我们讲了此前从未讲过的故事。他的母亲去年6月离开了人世,病榻前却没能见上心爱的儿子最后一面。父亲查出直肠癌,还在安慰他:“你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易辉强忍泪水向我们讲述着。他说:“要说亏欠,那就是对父母、对孩子、对爱人。”
李林的父亲对孩子就没那么理解了。脑梗的父亲住了4次医院,在电话里生气地对他说:“我都这个样子了,你还不回来?”儿子是李林的心头肉,上初中了,他却一次家长会都没参加过。有一次他带着孩子到项目现场,孩子说:“爸爸,你的工作环境一年不如一年,待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
直升机在山头盘旋,我们要飞离他们工作的山头,飞离秋里塔格。他们远远地挥手告别,直至看不见身影。远眺群山,点点红衣逐渐隐没,一个个质朴、黝黑的面庞却鲜活地闪现在脑海中。这是一群可爱的人、可敬的人,在这样的和平年代,还要经历别离、苦难和征服。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个体,却有着大大的灵魂。□王晓群尹静陈帅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