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之长白山放山文化

长白山放山文化

“放山”:就是进山采挖人参。长白山地区的人们习惯把人参叫“棒槌”一个与人参毫无关系的称呼。满清皇帝将长白山视为皇族龙兴之地,封其为禁地,禁止进山采挖人参。挖参人为躲避官府追查,便用“棒槌”代替人参的称呼。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放山是对人的体能、胆量、智慧的考验和锻炼。几百年的放山历程,逐渐形成了一套包括俗语、行规、禁忌等独特的满汉文化交融的民间习俗。

“拉帮”:原始森林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所以要结对进山。进山之前组织帮伙叫“拉帮”。传统的放山人多来自山东,方言也叫“嘎伙儿”。拉帮由“把头”负责。把头是放山人的领导者。拉帮讲究“去单回双”,也就是去的人是单数,大多为三人、五人、七人等,回来时,加上人参成双数。

“进山”:进山要选“黄道吉日”。进山到达驻地后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是祭拜“山神”老把头,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祈求保佑平安。太阳落山前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戗子(窝棚),作为临时的住所。

“压山”:放山人搜寻人参叫“压山”。压山前,先由把头“观山景”,对山形、山势和林相进行观察,判断哪里可能有野生人参。压山时,用“索拨棍儿”拨草横向前行,各自的位置有明确分工叫“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中间人称“腰棍儿”,最外边的人称“边棍儿”,头棍儿相当于是一把手,边棍儿相当于是二把手。索拨棍儿就是拨草寻参兼作拐杖的硬木棍儿。压山时头棍儿和边棍儿边走边“打拐子”,将细树枝折断,做记号,避免重复搜寻。在茂密的森林里,如果彼此看不见了,用索拨棍儿敲击树干的办法联系,称为“叫棍儿”,原始森林里敲树干声音很响,既能联络,又能惊走附近的猛兽。压山时不能打瞌睡,打瞌睡容易麻达山(迷路);不准坐树墩,树墩被视为是“山神”老把头的座位;不准拉屎撒尿,怕冲撞“山神”老把头;蛇又称为“钱串子”,遇到蛇预示要找到大人参,民间有大蛇护参之说;说话尽量用“拿”字,抽烟称“拿火”,休息称“拿蹲儿”,吃饭称“拿饭”,睡觉称“拿觉”,就是图个吉利,为了拿到大人参。

“抬棒槌”:发现人参叫“开眼儿”,要大喊“棒槌!”,这叫“喊山”。大家要问“什么货?”,这叫“接山”。发现者回答几匹叶后,大伙一齐喊“快当!快当!”,这叫“贺山”。“快当”是满语顺利、祝贺之意。挖棒槌有一套专属工具,首先用棒槌锁锁住棒槌——一种传统的仪式,用两头拴着铜钱的红线绳,中间绕在人参的主茎上,两头铜钱分别搭在两旁的树枝上,防止棒槌“跑掉”。

挖参耗时长,常在发现野生人参的上风头生火,用烟驱赶林中的蚊虫,以便专注挖参。抬棒槌需要耐心与技术,一般由把头来干。用手扒去人参周围的乱草树叶,开出“盘子”,用“快当锯”“快当剪子”除去树根和草根,用“快当签子”拨除周围泥土,从芦头开始直到全部根须露出,任何细小的根须都不能挖断,否则影响人参的卖价。挖出的人参要“打参包子”,即揭一块新鲜的苔藓铺好,把人参裹住,再包上树皮,捆好。苔藓柔软、潮湿、利于保鲜。

放山人都遵守“抬大留小”的行规,小人参不挖,留给后人。在人参果实红熟季节,也要把参籽儿撒播到土里,以长出人参留给后人。

“砍兆头”:抬出人参后,为了纪念收获并为后人留下提示,要“砍兆头”。就是在发现人参附近的红松树上,对着发现人参的方向砍下一块长方形树皮,在白木上做上记号,左边杠数代表人数,右边杠数代表人参匹数。砍完兆头后,有时还要给兆头“洗脸”,用火把兆头四周烧烤,防止后期流下的松油覆盖兆头,使兆头几十年都能够被辨认。

“下山”:下山时,要把剩余的米、盐、火种等留下,放在戗子旁,以备后人救急。

放山挖到人参,卖的钱帮伙成员不分老幼一律平分。

放山季节,多集中在农历四月至白露期间。农历四月,人参刚出土,植株幼嫩,称为“放芽草市”;五月人参植株繁盛,茎叶深绿,称为“放青草市”;六月人参果由绿变红,鲜艳易辨,称为“放红榔头市”,又叫“跑红头”;七月人参果脱落,残留在总花梗上的果柄与韭菜花果柄形状相似,呈扫帚状,称为“放韭菜花市”,也称为“放扫帚市”。白露前,放山结束,放山人带着参包子到集镇统一进行交易,公举一人为“经济掌称”,对山参称量、定等、划价后对外交易,称为“开秤”。过了白露,买卖活动即告结束,不再进行交易,称为“扣称”。

岁月流转,随着野山参资源的枯竭及现代人经济来源的多样性,古老的采参传统日渐式微,但长白山放山文化仍然以各种方式保留了下来,如开秤节、野山参节、民间歌谣、民间故事等,目前长白山采参文化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10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