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梧桐叶到开上小汽车老照片看济南五世

年纪大了,就总爱回忆过去的事。

在济南市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利农社区,75岁的安顺生和73岁的老伴崔金云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翻看过去的老照片,

从黑白一寸照,到彩色高清的全家福,一张张照片定格了全家人的幸福瞬间。

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参与了济南市的发展。70年沐雨栉风,70年沧桑岁月,安顺生说他现在特别知足,作为五世同堂的幸福家庭,安顺生全家52口人,上有95岁的老母亲,下有襁褓之中的小重孙女。积善之家有余庆,这普普通通的幸福一家人,见证了济南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家庭生活变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安顺生一家20年前拍的全家福。

童年记忆

种地、挑粪、做砖、挨饿

年,当时只有5岁的安顺生并不明白,当听到村里大喇叭传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时,沉默寡言的父亲为什么会激动地流下眼泪。

从滨州逃荒到济南府,安顺生的父亲扎根济南后,靠给地主当佃户生活,虽然在土地上拼尽全力,却依然不能温饱。新中国成立后,安顺生一家分到了世世代代都渴望的民生根本——土地,从佃户翻身做了主人。

“有地了,就能吃饱了,但日子还是很不容易,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安顺生回忆,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站起来了,但百废待兴之时,筚路蓝缕的创业期最为艰难。尤其是童年时期,“饿”,几乎是伴随着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

“那时利农庄这边离城里还很远,我们这边就是种粮食、种菜,属于菜农。”安顺生说,“济南城”单指护城河内的城区部分,出了护城河,都是农村。利农庄已经是城郊之外的乡下,加上交通不发达,全靠步行,进城一趟都是需要摸黑早起的大事。为了种好菜,省肥料,安顺生的父亲天不亮就要去济南城里打扫厕所拾粪,再挑着粪担步行回家。拾来的粪除了自己家菜地里用,还能晒干了卖给周边的菜农,得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

“我有兄弟姊妹6个,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全家这么多张嘴,都要吃饭,那时候根本没得吃,养活这么大一家子人,我爹妈不容易。”安顺生说,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父亲拼命干活挣工分,除了种地、在公社劳动,还要到公社成立的砖厂砌砖挣工分。“我那时大概10来岁,放了学就去工地上给我爹帮忙。干得多的时候我们能砌多坯,相当于斤。半天下来,我的胳膊都抬不起来。”

在全民皆“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时代,辛苦的劳作依然无法温饱。安顺生记得很清楚,年至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最穷的时候根本见不到粮食,地瓜叶子都算是“细粮”。“吃梧桐叶子,吃酒糟。那时候山大的中心校区还没建,是一大片梧桐树林,就摘了梧桐树叶子用水焯一下吃。”回忆起苦日子,安顺生摆摆手,不愿多说,“那时候不容易,大家都一样过。国家那时候最难,先是大旱,又是大涝,地里的草都不长了。”

变化

吃饱饭、有肉吃、买了第一辆自行车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坚韧,无论几多风雨,人民都咬牙向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新中国一样,无论是怎样的泥沼和苦难,都能从中一步步坚定地走向辉煌。

穷则思变,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利农庄公社开始建设村经济,由于利农庄盛产地瓜,首先开始建设的就是粉条加工厂。“三斤地瓜可以换一斤粉条,公社里给城里供销社卖剩下的一些碎粉条能够便宜给社员,感觉太好吃了。”说到这,安顺生开心地向记者形容当时粉条的美味,“冬天只有白水煮大白菜,炖白菜时放上一点粉条,那味道,根本没法说。尤其是后来日子好了,公社开始养猪,我们家人口多,工分也多,过年时能够分上一头猪。猪肉炖白菜粉条,觉得最好吃的东西就是这个。”

日子过好了,餐桌是最直接的见证。随着村里相继建起了木材厂、印花厂等企业,安顺生和兄弟姐妹纷纷进入企业工作,家里餐桌上的菜品也逐渐丰富,吃一顿肉不再是奢侈,遇到高兴事或者团圆日,也能痛快地割上二斤猪肉,饱一顿肉核儿的饺子。

“我19岁那年,家里亲戚介绍,认识了孩子他妈,那时候不兴自己拉对象,就是见一面觉得行,接着就订婚,第二年就结婚。”安顺生说,相亲那天,自己也没好意思仔细相看姑娘的模样,两人的相处模式,也是当时普遍的“先结婚,后恋爱”。崔金云18岁就嫁到了自己家,结婚时一切从简,院子里收拾出一间偏房,用砖头垒了个床头,两块门板一拼当床,贴上大红喜字,就算是布置好了新房。

长嫂如母。安顺生最小的弟弟,和安顺生的大儿子同岁。在这样一个大家族里生活,大嫂注定非常辛苦。因为结婚前学过三个月的缝纫,在农忙之余,家里缝缝补补的活都归崔金云来做。年,家里有了第一个“大件”:缝纫机。在崔金云的巧手下,全家过年都能穿上新衣服。

“之前就是大的穿了小的穿,破了就缝缝补补穿。那时候买缝纫机得凭票,凑了很久才凑够了买缝纫机的票。”安顺生说,那时候流行“三转一提溜”,“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提溜”是手提收音机。随着日子好转,家里的“三转一提溜”慢慢都配齐了。

“我就学了三个月,也不会做衣服。”安顺生的老伴崔金云笑着说,当大嫂,就得“有大嫂的样”,不会的也得硬着头皮学。“最开始我想给他们兄弟几个一人做件衬衫,就从他(安顺生)这件开始学,结果一剪子下去错了,布也舍不得扔,做出来的衬衫口袋都是反的。”

说起这事,安顺生总是打趣老伴“分不清左右”,但是打趣之后,安顺生会加一句感叹,“她嫁到我们家不容易。当大嫂就得多干活,也吃亏,但谁让是大嫂呢,得让着弟弟妹妹们。她这辈子跟我,不容易。”

10年前拍的一张全家福。

幸福

五世同堂、好日子还在后头

从“三转一提溜”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像济南市很多的普通家庭一样,安顺生一大家子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安顺生进入街道工作,崔金云也从农民成为工人,都有了能拿工资的工作。尤其是年,利农庄村进行旧村改造,安顺生一家和全村多人一起搬进了楼房,过上了曾经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

前不久,安顺生的大孙子结婚时拍的全家福。

安顺生有三个儿子,也都有了幸福的家庭。大儿子自己做生意,二儿子在城建公司工作,小儿子在居委会上班,目前最小的儿子也已年近五旬。

“我那时候没学上,上到高中没能考大学,她(崔金云)只上到了小学4年级。三个儿子读书也不好,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安顺生说,“安家出秀才”这个梦想,在自己的孙子辈上圆满了。“我大孙子上了沈阳航空,是国防生,现在在部队;二孙女山东财经大学毕业,现在在澳大利亚读研,是我们家最有学问的;我小孙子今年曲阜师范大学毕业了,正在准备读研。”说起自己的这三个孙子辈,安顺生的脸上笑开了花,“现在我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加起来一个月能有1万块钱。孩子们也孝顺,逢年过节都给我们送东西,我们没地方花钱,就是攒钱给孙子孙女包红包。”

如今,孙子孙女都长大了,老两口也闲下来了。安顺生的爱好是钓鱼,有自己固定的“钓友”;崔金云最近喜欢上了练毛笔字,每天都要写上几个小时。“她写得可好了。”安顺生说着话,就急急地给记者找来老伴的书法展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当记者要求他拿着书法作品拍照时,安顺生嘴上拒绝,手里却小心翼翼地挑一张作品在镜头前站好。

安顺生老两口的金婚纪念。

说起生活的变化,老两口都表示“很知足”。“今天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这些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觉得特别幸福,特别知足。”安顺生指着家里的红木家具说,自己结婚时,最大的家具是借钱买的一个小饭桌,板凳都是借的;前几年大孙子结婚,家里家具电器一样不缺;三个儿子家里都有楼房住,都有小汽车;这几年自己每年都带着老伴出去转转,香港、泰国等以前只能从报纸上看看的地方都去了。

“我们60岁时还补拍了婚纱照。”崔金云指着床头挂的婚纱照说,“年轻时哪敢想这辈子能过这么好的日子。我们得好好锻炼身体,好好活,好日子还在后头,我们要看着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

(生活日报记者郭春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