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农村的孩子,课余时间除了参加生产队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例如拔草、砸坷垃、搂麦子等等以外,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看课外书,也做一些当时时兴的游戏。那时候的一些游戏,有的虽然现在还未绝迹,但孩子们也不常玩了:像男孩子喜欢玩的滚铁环、打弹弓、摔跤(这里叫“扒骨碌”)、掰手腕,女孩子喜欢玩的跳绳、踢毽子,男女孩子都喜欢玩的“老鹰捉小鸡”(也叫“掉小鸡”)、捉迷藏(也叫“藏猫猴”)等等,现在在农村还可能偶尔见到。有不少则是现在的孩子们见所未见的。有几种:2、“打拽(读“zhuai”,平声)”。“拽”这个字是借用的,因为字库和词典里都没有相应的字。所谓“拽”,就是一些四五十公分长的木棍。是两个人玩儿的可以锻炼臂力的游戏。两个人需要各自准备一些木棍。玩法是划定一条界线,如果甲方先打,乙方就把自己的木棍放在界线这边指定的范围内。甲方如果把乙方的木棍打过界线去,乙方的木棍就归甲方所有;然后乙方再打,甲方当然也要把木棍放在规定的位置。什么时候把对方手里的木棍瀛完了,游戏就结束了。赢者就可以把木棍拿回家作为烧柴,或者下次玩的时候再用。这个游戏,有两个弊端:一是不够安全,记得经常有把木棍打在身上或脸上的;二是为了打拽,有的孩子经常去损坏树木。所以,家长和老师都不提倡。后来改成了“纸拽”(有的地方叫“元宝”),就是把纸叠成四方形,当作“拽”来用。俗称“摔四角”、“摔面包”。打纸拽不需要那么大的场地,也不用划定界线,只要用自己的纸拽把对方的打得翻过来,就算赢了。3、“打不改”。所谓“打不改”,又叫打得娄,就是木制的陀螺,上半部分是圆柱形,底边则是圆锥形的。也有的为了让陀螺经久耐用,在锥顶上嵌上一粒钢球。用自制的简易鞭子不断地抽打,陀螺就不断地旋转。这种游戏,一个人也可以玩,但没大意思。只有几个人一起玩,看谁让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有了比赛的性质,大家玩得才都起劲。4、“雉鸡翎”也叫鸡鸡翎。所谓“鸡鸡翎”,就是古时候将军或部落酋长们头上插的长长的羽毛,在古装戏里可以经常见到。这是一种大型的模拟军事游戏,至少要十几个人才能进行,再多一些更好。先把人员分成相等的两队,并指定或推选出各自的头目。相隔七八米排开,就像是两军对垒。每个队的人都紧紧拉着手,组成尽可能坚固的“防线”。通过抽签(或者用“剪子包袱锤”)来决定了先后,甲方的头目就大声叫喊:“鸡鸡翎,扛大刀,我的人马记(记,“随便”的意思)你挑!”乙方的头目就从甲方的队伍中选定一个,说:“我挑xxx!”被挑中的那个人便从队伍中出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气冲向“敌阵”。如果冲过去了,就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如果冲不过去,就算是当了“俘虏”,要加入对方的阵营。然后,乙方的头目又大声叫喊:“鸡鸡翎,扛大刀,我的人马记你挑!”这样循环下去,直到其中的一方剩下的人少得不能布阵了,才算有了胜负。在这个游戏中当“头目”。虽然头上没有带着鸡鸡翎,肩上也没有扛着大刀,但叫喊着的时候仍然觉得自己俨然是一位将军,颇有一种自豪的感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