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在我的儿时记忆里,街上、窗外总有这样的吆喝声。修理师傅们或是骑着单车走街串巷,或是在路口临时摆摊儿,家里的“小修小补”总是能找到修理师傅,不仅手艺精湛,价格还实惠。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走街串巷的买卖仿佛在城市治理中渐渐隐匿了身影,但“小修小补”的民生需求在每个家庭中一直存在。今年2月,商务部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推动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近日,广东东莞官微“东莞发布”上线了一幅“便民地图”。当地市民只要打开地图,就能找到附近的“小修小补”店铺。当地的“小修小补”从业者也可根据地图上的指引添加相关信息,通过审核后,自己的小店便能在地图上显现。除此之外,全国多地陆续健全15分钟社区服务圈。太原打造“邻里公坊”、武汉东湖开放便民服务点……多种形式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将民生改善触角延伸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温度。“裤子收收裤脚,有没有好的裁缝师傅?”“求助,哪里可以联系到靠谱的修马桶师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为找不到修补摊而苦恼。如果配把钥匙就在小区楼下,收个裤脚就在下班途中,将极大满足群众基本生活方面“细枝末节”的需求。百姓生活中的更多便利,让大家更有幸福感获得感,也体现了社会服务的“无微不至”。让“缝补修缮”理念回归城市,有利于传承勤俭节约的品质。现如今物质资源丰富,“修不如换”的浪费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磨个菜刀、换个拉链,这些“小修小补”都出于生活中厉行节约的文明风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始终坚守的可贵品质。这些小摊修补的不仅是物件,更承载着一份联系往日岁月的情感。通过“小修小补”,可以将传统美德当中的勤俭节约灌输给更多的人,对年轻一代树立正确消费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小修小补”有序回归,有利于增添就业岗位,体现劳动价值。“小修小补”看似不起眼,却往往“用小动作实现大改变”。对于许多摊主来说,这是一种靠手艺解决生计问题的就业选择。从事“小修小补”的许多匠人,可能是收入不稳定,需要借此补贴家用的困难人群;可能是年龄较大、身体欠佳、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在不影响市场秩序整体有序的前提下,给予“小修小补”业态宽松的发展条件,让更多从事“小修小补”的劳动力有序进入社区便民服务体系,能大大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修修补补的常态才是生活。未来,应有更多创新和探索,让“小修小补”成为更多市民找得到、用得上的便民服务,让城市更有烟火气。作者
王楠图源
网络审校
杨泽英责编
张钰坤、张思佳(实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