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
古今
走街串巷磨刀人
“磨剪子来,戗菜刀!”随着一声高亢的吆喝,一位头戴旧毡帽身着中式衣衫的汉子,扛着戗磨凳子来了一个精彩的亮相,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红灯记》里的交通员以磨刀人作掩护的精彩镜头。
现代京剧剧照
洋河古镇也有这样走街串巷的磨刀人。他们扛一条长板凳,板凳的一头绑着窄窄的磨刀石,侧旁系着盛水的罐子,板凳上缠着软软的棉垫,供磨刀时坐。板凳上还还挂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装着戗子、油石、斧子、钳子等工具。腰里系着一条大围裙,慢慢的转悠,时不时吆喝一声“磨剪子来,戗菜刀!”
国画:《磨刀人》
生意来了,是一把把生锈的剪子,一把把用钝了的菜刀。主顾大多是家庭主妇,围上来叽叽喳喳的。磨刀人接过刀、剪,用拇指试试刀刃,再看看刀锋。女人说:“怎么样,好磨吗?”磨刀人骑在板凳上,说:“好磨您找我吗?”
磨刀人拿起水罐,给磨刀石淋点水,双手摁住刀,前后拉动磨了起来。磨一会儿停下来,用拇指试试刀刃;换块磨石再磨,再试;直到自己满意,才交给主顾。
磨刀枯燥无味,有看头的是戗刀。刀具用得太钝,仅仅靠凭磨是出不了刃的,这就要戗了。戗子用不知名的合金做成,刀头是像火柴盒大小的铲子,刀把有一尺多长,从一铁棍中横穿而过,铁棍两头装有木柄,呈十字形状。磨刀师傅将刀固定在凳子上,两只手握紧横把,戗刀头贴着钝刀,用力推动戗子,吭哧吭哧地刨削,板凳下就散落了细细的铁屑。
仓集街头的磨刀人
比戗刀更有看头的,是磨刀人各自的绝技。我认识一位磨刀师傅李学长,他是一个恢谐幽默的手艺人。
那天,李学长的吆喝声还没有落下来,脸前来了位妇道人。她递给老李一把剪刀:“你看看,关紧。”“关紧”,就是剪刀的轴紧了,用起来费劲,把妇人的手都磨红了。老李接过剪子试了试,把它放在砧子上,用小斧头对准轴卯敲了一下,又从包里抽出一根布条子,和剪子一起给妇道人说:“剪剪看。”一剪,妇道人笑了,掏出一块钱说:“这钱真好赚,早知道这样,我也会。”李学长说:“我再看看。”接过剪子放在砧子上又敲了一下,把剪子递给她:“你再试试”。妇道人一试,剪子张不开了。老李接过剪子再一敲,又开合自如了。看热闹的人都笑了,妇道人也笑,只有老李没笑。
过去,逢年过节之前,是磨刀人最忙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八月十五和过年之前。
小区里的磨刀人
八月十五是大节,有钱没钱都要割点肉的,包顿饺子什么的。切肉、剁馅,要有把快刀子。过年更讲究,凡事都图个新,新扫的院子,新挂的红灯,新刷的笼屉案板,刀子嘛,快不快都要磨光,像新的一样,看着也顺眼。
老李早年曾当过仓集公社老圩大队生产队长,后来年纪大了退了下来。儿孙们让他在家享清福,可他闲不住,又拾起了祖传的手艺。李家老祖宗说过:那些屠夫、厨子、剃头匠,大娘、大嫂、小媳妇,都是磨刀人的衣食父母。手艺要好,做人要厚道,凭本事吃饭,靠人品立身。
李学长磨刀,轻易不用砂轮。他说用砂轮温度太高,钢性差的刀刃一经高温,就软了,磨出来的刃不耐用。他一直坚持用磨刀石,先用粗的条石,再用细石,最后还要用油石磨砺收口。这些工艺看似很笨不讨巧,但磨出来的刀剪好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也快了。家里的菜刀、剪子钝了、坏了,买把新的就是。最近,有一种“磨刀神器”上市,不出家门,自己就可以把刀、剪磨好。因此,很少有人再去麻烦磨刀师傅。磨刀人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现在,在洋河、仓集、郑楼镇上的街巷和小区里,偶尔也能见到磨刀人,他们骑着摩托或电动车,在那里慢慢地行驶,电喇叭还会发出那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
供稿:闵强荣
编辑:胡惠有
审核:陈青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