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小时候的二月二,都是自家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www.bdfyy999.com/m/

今天是“二月二”,按照习俗,意味着走完了过年的流程,可以理发了。

因为特殊情况,今年不少朋友可能都是在自己家简单收拾一下头发,这不禁让我想起几十年前的往事,那个时候,农村的“二月二”,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在自己家理发。

记得当年从我记事起,最怕的是母亲用刀子剃头。那时候剃头刀子不快太痛了,母亲每次都是把我夹在她的腿当中,强逼着我一点一点往下刮。头型是只刮头下半部分,上部留着,像个帽子。每当这时我都是苦恼,可无能为力,只能让母亲“宰割”。曾记得每一次要给我剃头,我一听就跑,母亲拗不过我,往往好长时间头发太长了,母亲就让大伯母帮忙。俗话说“躲了初五,躲不过十五。”可二月二是逃不掉的。母亲常说:“给你剃一头好像让你上刹床似的。”“二月二,龙抬头,不剃头不行,若不不好养活。”

后来大哥和小哥学会了用剪子相互剪头,尽管样子不中看,可总比那刀子刮好受一点。

一次大哥给我剪头,他挺认真的,一剪子,一剪子,边剪边看,因我小,每次都把我当“实验品”,想学点新样式。可是越剪头发越小,越修改,越难看。那天我一照镜子,哭了,头发没了。无奈大哥只好将计就计,给我剃成了秃子,怕人笑话,出门就带着帽子。

多少年来,我一直靠小哥给我用剪子剪头,直到参加工作后,同事之间开始用理发推子相互理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乡村逐步有了理发店,我才开始成了常客,这样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仍然保持至今。

编者的话:

以上是栖霞隋建国先生的讲述,他是年生人,儿时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相对于隋建国先生而言,编者为晚辈,不过也有类似记忆。

编者小时候也在家理发,不管是“二月二”,还是平日,都由奶奶负责。当时的工具相比起最早的剃头刀子和剪子已经有所进步,是那种两个柄的手动理发刀。作为一种小型机械,它的效率自然比刀子和剪子要高,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容易夹到头发,尤其是前面的头长期没有涂油时。因此,奶奶在理发的时候,通常会反复提醒:“别乱动,薅了毛。”

(现在集上的理发摊偶尔也能见到,顾客都是老人)

那时邻里街坊孩子多,除了给我理发之外,其他的小孩前来,奶奶也都会帮忙,一直坚持到带了几年老花镜之后,这才慢慢撂下。

在过去,农村的理发店很少见,会理发的师傅,通常是在赶集的时候才出摊,在集上放个凳子,顾客一坐,就算是生意上门。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电动理发刀的推广,农村的理发店才逐渐兴起,但也不是每村都有,通常是大村或者有手艺人的村庄,才会开个门头,到了“二月二”,不光本村的人来理发,周边邻村的人也要么骑车、要么步行,前来排队,那个时候,真是热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5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