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剪子 >> 剪子发展 >> 后山铁匠的剪刀人生

后山铁匠的剪刀人生

各种型号的剪刀。新华社记者刘方强摄新华社合肥6月19日电(记者刘方强、汪海月)“磨剪子嘞——戗菜刀!”这样的吆喝声已在历史的记忆中渐行渐远,但54岁的铁匠俞宋桃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剪刀铺,叮叮当当敲打着“后山剪刀”。后山剪刀起源于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末年。它因为宣纸技艺中的剪纸工序而存世,开始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纸剪为主,而后才出现了薄口尖头的普通剪刀。“制作一把剪刀需要经过裁铁、出坯、淬火、磨口等8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俞宋桃说,“每一道工序都是环环相扣,必须精工细作,最后才能打出一把合格的后山剪刀。”后山剪刀硬可断铁、软可剪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俞宋桃在锻打剪刀。新华社记者刘方强摄15岁那年,俞宋桃进入当地剪刀厂,跟着姨父学习手工制作剪刀。上世纪80年代,后山剪刀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年产剪刀多万把,成为泾县仅次于宣纸、宣笔的工业产品。俞宋桃回忆,那时候行业蓬勃发展,这份工作可谓是“铁饭碗”。然而,当他四年学徒生涯结束,剪刀厂却开始走“下坡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手工制作剪刀的需求在逐渐下降,后山剪刀也慢慢被机械化生产的剪刀所替代。年,丁家桥镇剪刀厂倒闭,人们纷纷转行。俞宋桃也无奈回家务农,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后山剪刀的生产和传承,自己在家开起了一个人的“剪刀厂”,每天依然叮叮当当敲打着“后山剪”。俞宋桃在打磨剪刀口。新华社记者刘方强摄“几天不打剪刀我浑身就不舒服,听不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我耳朵就痒痒。”俞宋桃说,“有一次我去商场买东西,听见一位顾客问店家有没有后山剪刀,店家随口回答‘现在已经没有后山剪刀了,没有人做了’。”听到这样的对话,俞宋桃更坚定了传承后山剪刀制作技艺的决心。为了更好地保留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他走访名师,挖掘传统制剪工艺,熟练掌握了后山剪刀生产的整个流程。近年来,俞宋桃还请出老师傅帮忙制作、宣传后山剪刀,使濒临失传的手工制剪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在传承的同时,俞师傅还不断创新,现在已经能够生产40多个不同型号的产品。从巴掌大小的艺术剪纸专用剪刀,到一米多长的工业用剪刀,从刺绣专用剪刀,到宣纸专用剪刀,他的产品受到使用者们的青睐。俞宋桃在观察打磨后的剪刀口。新华社记者刘方强摄年5月,“后山剪刀制作技艺”被安徽省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俞宋桃也被命名为“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俞师傅的体力也开始下降,每天敲打铁锤的次数随之减少。他现在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传承人的培养和后山剪刀的宣传推广。他还把后山剪刀制作技艺的整个流程进行了详细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文字,交给了县档案馆。“由于铁匠工作比较辛苦,现在年轻人也不愿意学,所以只能一点点来,每天教他们四五个小时,循序渐进,还得和他们做思想工作。”目前,有四五个年轻人跟着俞师傅学习剪刀制作。每做完一把剪刀,俞宋桃都不忘在上面打上钢印“后山”二字,表明剪刀的“出身”。“当人们看到这两个字时,就会知道后山剪刀还没有消失,依然有人在制作。”俞宋桃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