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本文转自:今晚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都把缝纫机称作“机器”。其实严格地说,它只是一件半机械化的工具。记得家里在有机器之前,妈妈在煤油灯下、电灯底下用针缝补衣服的情景。那时候,家里大人孩子的所有衣物,从外到内,从冬到夏,都是家庭主妇一手完成,一针一线,串接起生活。孟郊的诗句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唐代到当代,几无改变。那时候,妈妈有一个针线笸箩,里面是她所用的针头线脑,她有一个很老的顶针,也很旧。记得有一年大年二十九,妈妈一宿未睡,连夜为我们兄弟缝制新衣,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天亮,刚好看见妈妈缝完最后一针。那时的母亲仍然戴着那个老顶针。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渐有起色,朝气蓬勃,我家也有了一台机器。它一出现,就与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我们的衣服出品更快,花样更多,它均出自一个文化不高的伟大母亲之手。机器的加入使得生活的标准更高,先前因陋就简的制衣方式被颠覆了,主妇们的野心也愈渐强大。一个真正的裁缝应当具备两项主要业务,即“裁”和“缝”,而缝纫机的功能只是后一种。很多主妇都是缺项的,她们会使用缝纫机,但不会裁剪。我的妈妈那时已有一个抽屉,里面放着她用的木尺、皮尺、画粉、针线;还有裁剪方面的书,大十六开的,带有彩色封面和中插,都是新潮的服装照,那是八十年代的时尚。画粉是专门在衣服上画线用的,比起粉笔更加坚硬和细致,有粉色的、浅蓝色的等,是三角形的或圆形的薄片。妈妈就是看书上的图样和介绍,又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裁剪的方法,她敢于下剪子,勇于尝试。于是乎,她具备“裁”和“缝”的双项业务,自家“做活”,在机器的辅助下更为得心应手。她也乐于助人,亲友邻居,纷纷有人来访,请教裁剪手法或者请她亲手制作。
我说的是四十年前的旧事,而机器一直存在我们的生活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地位逐渐走低,存在感越来越弱。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不再是“家做”,机器的作用从小到无——就连机器的这个称呼,都快被人们遗忘了。
我家经过了多次搬家和装修,很多老的物件已经散失,但是那台缝纫机却一直跟随着我们。它也确实成为了文物——但它是活态的,妈妈早已当了祖母,但她在闲暇时,还是不忘她的手艺,她经常会去早市买些布头,然后给家人做些家居的衣服和生活的用品。这个时候,劳动真成了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