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吉庆
偏远僻静的小山村里,绿树掩映的民居,红的瓦,白的墙。远远望去金灿灿的玉米挤满了房屋上的横梁,一串串干辣椒挂在房柱上,火红的春联、年画,古色古香。
“磨剪子唻,戗菜刀”,一阵阵高亢悠长的吆喝声回荡在民风古朴的村庄。听到这种吆喝的村民们都纷纷拿出自家的剪刀、菜刀,寻着声音找了过来。
磨刀匠老李有七十岁左右的样子,秃亮的脑袋上包着一条微微发黄的白毛巾,佝偻着腰坐在小凳子上全神贯注地磨着手里的菜刀,时不时抬起头一脸憨笑地和前来磨刀的人打招呼,从这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不难看出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
老李每隔几天都会到这个村子里来,为这里的村民磨剪子磨刀,他磨的刀和剪子又锋利又耐用,最重要的是他不要钱,免费为村民服务。所以这里的人都很喜欢他,只要他来村民们都热情地招待他。
但老李很少去其他村民家,唯独在家门口有一棵粗壮皂荚树的老杨家里吃午饭,而且只吃黄窝头和腌萝卜,吃完饭还要拎一袋皂荚走,这皂荚不是白拿的,是老李一毛钱一个收来的。
刚开始老杨夫妇俩很纳闷,就问老李:“李大哥,俺们这小山村里最不缺的就是皂荚,漫山遍野的皂荚树结的到处都是,你需要的话就随便拿,根本犯不上花钱买啊。”
老李笑呵呵地回答:“就只有你家的树大,这样的树结的皂荚好用。”说完拎着蛇皮袋子就走了。
长此以往老杨夫妇心里泛起了嘀咕,“会不会是咱们家的树有什么特殊,在城里能卖大价钱。”老杨问他老婆。
“不知道,要不让咱儿子二垂跟着老李学磨刀去,顺便打探打探他用皂荚干什么。”老婆说。
“也好,等下次老李来了我和他说说。”
没过几天老李又来了,还是和往常一样为村里人免费磨了刀,中午饭口就来老杨家吃饭。老杨两口子杀了只鸡招待老李,老李有点受宠若惊了。在饭桌上老杨和老李说了想让儿子跟着老李当学徒的事,老李一愣。
“现在的孩子都很少学这个老手艺,干啥让娃遭这罪。”老李还是吃着窝头和腌萝卜,盆里的炖土鸡一块没动。
老杨就撒谎说儿子没出过门,想让儿子跟着老李出门闯闯,老李就勉强答应了。吃完饭老李让二垂拎着装皂荚的袋子,他把点好的钱递给了老杨,老杨的老婆嘴里客气地推辞,手里却一把接过去美滋滋得揣在兜里了。
过了几天儿子二垂跟着老李又来了,老杨悄悄地把儿子拉到一边问:“老李用那些皂荚干啥呢?”
“没干啥啊,就在家里的后院堆着。”二垂瓮声瓮气地说。
“你个瓷锤。”老杨没好气地拔了一个儿子的脑袋。
老李还是简单地吃完窝头和腌萝卜就带着二垂要走,这时老杨的老婆扛着两大袋皂荚过来了,边走边喊:“老李大哥,这是我这两天准备的,你都带走吧。”
老李看着这堆皂荚有点犯难地说:“这有点多我拿不了。”
“没事,老李大哥,让二垂用手推车推着给你送家里去,下次再来啊让他推着你,就省着你走道了。”老杨老婆扯着个大嗓门,说完小心翼翼地看着老李。
“这样也好。”老李说着从口袋里再添了一摞钱递给了老杨老婆。
“你数数。”老李说。
“不用,不用。”老杨老婆乐呵呵地揣起了钱。
就这样老李在老杨家里买了快两年的皂荚,家里都堆得没地方放了。最近这几天老李没有来,老杨让儿子装了一车皂荚,数他都点好了。一共是六百块钱的,然后就风风火火地给老李送到了家里。
进门后才知道老李病危了,两个儿子围在床前,泪眼汪汪地看着病床上的老父亲。这时老李看到老杨进来了就让儿子们给老杨磕头,儿子们和老杨被惊呆了,大儿子连忙问父亲这是怎么回事,老李断断续续的讲述了这其中的缘由……
三十多年前,他们的老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灾难,老李为了活命就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向北逃难,在走到老杨他们家门口时已经饿的奄奄一息了,就在这时遇到了老杨的母亲杨老太太,杨老太太将老李一家人请到了家里给他们饭吃,还给老李的儿子拿了一件过冬的棉衣。当时吃的就是黄窝头就腌萝卜,那种美味老李牢牢记了三十多年。
那个年代谁家也不宽裕,善良淳朴的村民们还是拿出了一些干粮接济老李他们一家,老李一家在老杨他们村里住了几天就继续向北逃难,临走之前他记下了老杨家门口的那棵皂荚树。
因为在路上老李的小儿子走丢了,老李找了好几年才找到,这时的老李已经在一个村庄落了根,他含辛茹苦地把两儿子拉扯大了,他心里一直挂念着救过他们一家的杨老太太和她们村里的人,这两年他凭着模糊的记忆找到了老杨的村庄,当他看到老杨家门口的那棵皂荚树时老泪纵横,从那之后老李就免费为老杨村里的人免费磨刀,别的他也不会,就用这种方式回报这个救过他命的村子。
时间隔得太久,老李不敢贸然进老杨家里叨扰,当老杨热情地请他进家吃饭时,他看到墙上挂着的杨老太太的遗像,更加坚定了心里的牵挂。
现在两儿子都出息了,这些年给老李了不少钱,老李都存了起来舍不得花,当他看着生活比较拮据的老杨夫妇时就冒出了用买皂荚的方式补贴他们的念头。一来能报答杨老太太的救命之恩,二来也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老李讲到这里已经气若游丝了,老杨听完这些话他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朝着渐渐逝去的老李深深地鞠了一躬……
郝吉庆,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陕西省蒲城县人,现居住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喜欢跑马拉松,喜欢写作。座右铭是:即使下一秒是死亡,也要享受这一秒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