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三原则让孩子摆脱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

跟孩子玩积木,堆得比孩子快,他会发脾气让慢一些,或者直接把积木推倒;跟孩子玩剪子包袱锤的游戏,一不小心赢了孩子,孩子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已;跟孩子踢足球,孩子踢得不好,总是踢不进去,又开始哭闹不停……

想必很多朋友都看过《爸爸去哪儿》,里面经常有一些小比赛,让萌娃跟爸爸们一起参与。记得在第五季有个小比赛,奖品是个银饰,小小春特别希望赢得比赛,然后把这个银饰送给妈妈做礼物。但是经过激烈的竞争,小小春只得到了第三名。

结果出来以后,小小春的情绪非常低落。虽然应采儿和陈小春一直安慰他,但是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小小春哭着说:“我想要赢每一天,我不想要输……”

为什么孩子总喜欢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这种心理是好还是坏?

孩子总想赢,是自我意识成长的标志

其实孩子想赢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

1.5岁以后,孩子的各种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够自己走路、自己爬楼梯,还可以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收拾玩具、浇花、扫地,还学会了涂鸦,虽然很多时候,他们总是在帮倒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能力确实有了很大进步,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随着能力的提高,他们特别想要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让妈妈看到,并且能够对他们的能力给予肯定和夸奖,所以他们对结果自然也就非常在意,希望永远都能赢。

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到3岁左右。除了喜欢赢,他们还有很多明显的表现,能够区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会对别人说“不”。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还非常“自私”,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也是自己的,不但不喜欢分享,还喜欢抢夺别人的;一旦得不到满足,还会大哭大闹,让父母特别头疼。

不要担心,这些都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如果父母的教育得当的话,等到孩子三四岁以后会慢慢缓解的。

孩子总想赢,或许是父母教育不当引起的

孩子总想赢,除了自我意识的成长以外,还跟家庭的教育有关,尤其是父母的不当激励和毫无原则的夸奖。

1.不当的激励

不当的激励,是孩子“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元凶!

有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总会有意无意的进行比赛,孩子吃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就会说“我们比比看,谁先吃完”;晚上睡觉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快点入睡,会说“我们比比看,谁先睡着”;外出玩耍的时候,还会跟孩子比赛“我们谁先走到前面”……不管是起床睡觉,吃饭穿衣,还是外出玩耍,比赛无处不在。

父母的本意是激励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这种比赛的方式,正是孩子“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元凶。它正在暗示孩子“赢”才是最好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养成了事事都要赢的习惯,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跟别人比赛一番。

2.毫无原则的夸奖

毫无原则的夸奖,是孩子心灵脆弱的罪魁祸首!

有些父母喜欢拿孩子跟别人对比,总感觉别家的孩子哪里都好,自家的孩子哪里都不好,希望自家孩子跟别人多学习,像别人一样优秀;有些父母则喜欢无原则的夸奖孩子,孩子自己穿衣服,父母会说“真棒”、“真聪明”、“太厉害了”……

这些不经过大脑张口就来的夸奖,对孩子来说,同样是一剂毒药,对孩子的伤害不低于毫无原则的打压和对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常被毫无原则夸奖的孩子,他们会以为自己非常聪明,非常厉害,不接受任何的反对和否定,长此以往,他们对“输”的抗拒越来越大,甚至为了不“输”而不敢接受任何挑战。

3.不正确的引导

还有些父母,在孩子事事都要赢的时候,不仅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还有意的满足孩子赢的心理,做游戏的时候,明明孩子输了,但是为了让孩子开心,父母总是故意输掉,给孩子一种他非常厉害的感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感觉自己是最厉害的,当跟别的孩子玩耍时,没有人再让着他们了,他们很难接受自己不是第一名的现实,于是就会哭闹不已。

三大原则,让孩子摆脱“输不起”的魔咒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摆脱“输不起”的魔咒呢?

孩子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三原则让孩子摆脱“输不起”的魔咒

1.让孩子早早接触同龄人,面对真实的输和赢

孩子输不起,总想赢,很多时候是因为身边没有同龄人,他们每天跟长辈或者大哥哥大姐姐待在一起,被他们让着护着,玩游戏做比赛的时候,他们会假装输掉,让孩子感受“赢”的快乐。生活中总是赢没有输,孩子自然就会对“输”非常抗拒,也就是我们说的“输不起”。

对此,可以让孩子早早接触同龄人,跟同龄孩子一起玩耍,毕竟大家年纪相当,不存在有人让着护着的情况,玩耍比赛都是真实的,孩子会感受到真实的赢和输,对输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了。

2.让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当小小春哭着说:“我想要赢每一天,我不想要输”的时候,应采儿抱着他笑着说:“你的人生就不是每一次都会赢。有时候会输,有时候会赢,开心就好。”

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人生在世,有赢自然有输,就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秀和不足。

吃饭的时候,爸爸饭量最大,承担了家里的剩饭剩菜,是家里的“吃饭冠军”;做饭的时候,妈妈手艺最好,做的饭特别好吃,是家里的“做饭冠军”;奶奶年纪虽然大了,但是身体很好,广场舞跳的很棒,是家里的“广场舞冠军”;爷爷读书最多,毛笔字写的非常好,是家里的“读书冠军”;而孩子,虽然年纪最小,还不认字,也不会做饭不会跳舞,但是孩他特别喜欢笑,经常逗得家里人哈哈大笑,所以孩子是家里的开心果,是“哈哈大笑冠军”。

用玩笑方式,让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在跟别的孩子相处的时候,也会正确的面对自己的输赢。

3.不要过多的跟别家孩子对比或者无原则的夸奖

不管是过多的比较,还是无原则的夸奖,都是不对的。作为父母,应该正确的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做出合适的夸奖和鼓励。

虽然孩子考试没有得第一,但是距离上次考试有了很大的进步,父母可以夸奖孩子的进步,认可他们的努力;虽然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是孩子的体育非常棒,不管是跑步打篮球踢足球都非常好,那么可以夸奖孩子运动方面的能力……

不要总盯着孩子不足的地方,多看看长处,也是不错的。

还得让孩子输得起!

在北大年中文系毕业典礼上,戴锦华教授寄语毕业生:

在歌咏与膜拜成功的流行中,我们都知道,追逐成功,是一场巨型的马拉松竞赛。起点处千军万马,终点处屈指可数,夺魁者凤毛麟角。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毕生之课,是学会输得起。

赢固然重要,但是输的起才是赢得前提。

我们常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不就是同样的道理吗?

面对自己的输,我们要做的不是气馁,而是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面对别人的赢,我们要做的不是嫉妒,而是学习对方长处,弥补自己不足。只有正确面对输和赢,才能变得更优秀更快乐!

叮麻寄语:

总想赢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父母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千万不要把这种生理发育的特点,变成他们长久的弊端,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大家好,我是叮麻育儿,经验丰富的育儿达人,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孕育知识!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1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