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剪子 >> 剪子发展 >> 夜读远逝的叫卖声

夜读远逝的叫卖声

远逝的叫卖声

文/王君超

清晨,窗外“江米……甜酒”“卖……油茶”,声声叫卖像闹钟,准时吵醒了我。“卖芝麻酱,小磨油,现磨……现买!”卖甜酒、油茶的走了,卖小磨油的来了。“现磨……现买!”中间停顿两拍,“磨”音拉得长。听不清是买还是卖,没关系,买卖买卖都一样。街巷里的叫卖,与窗外鸟鸣奏出都市生活的晨曲。这样的叫卖声多了,连挂在阳台上的鹦鹉也学会了几句,尽管不很清晰。城市的声声叫卖,把我的思绪带回小时候乡村老街巷——“冰糕冰糕,三分一块。”小伙伴们尾随其后,鹦鹉学舌:“冰糕冰糕,越吃越烧!”小伙伴吐字不清,“烧”“臊”不分,含含糊糊流露出孩童酸葡萄心理。其实大热天孩子们哪个不想吃冰糕呀?只是能从大人那儿讨得三分五分确实不易。秋天的街巷传来另一种叫卖:“花米桃,两分三个,香脆酥甜。”花米桃是用糖稀粘爆米花团成的球状小食品,大小不一,小贩把它装篮子或布袋里沿街叫卖,声声“甜言蜜语”吊着孩子们的胃口。天冷了,村子老街西头“嘣!”的一声闷响,惊动了一街乡邻,熟悉而独特的“叫卖声”告诉人们:崩爆米花的小杜来了。小杜,是十里之外邻村我表哥。表哥有经济头脑,50年前他就买了当时十分稀罕的崩爆米花机,与风箱、火炉一起放架子车上,每天走村串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哥不用吆喝,选好位置,架上爆米花机,头一锅倒入自带玉米加热,“嘣”的一声,算是叫卖了。听见爆响,孩子们纷纷拿搪瓷茶缸装满玉米,搁竹篮子里去排队。我呢,自豪地去帮表哥拉风箱,享用火炉的温暖,品味尚存温度的爆米花。风箱口吹火苗旺,爆米花开舌尖香。炽热火苗旋转着的、被称为“黑炸弹”的爆米花机肚子,映照出一张张红彤彤、暖洋洋的小脸蛋。约摸快到时辰,表哥瞅一眼压力表,示意我停止拉风箱,他再猛摇几下爆米锅柄。这动作传递出“该崩了”的信息。大伙此时如鸟散状,胆小的会躲远一点,目光还盯在表哥的双手上。只见表哥起身弓腰,将锅口调转方向,对准撑圆的麻袋口,手脚并用,猛敲阀门——“嘣”的一声,青烟冒起处,憋屈的玉米冲出热锅,心花怒放,被麻袋囊入口中。总有一少部分爆米花撒到麻袋外,孩子们一窝蜂似的聚拢过来,拨开青烟拣拾散落地下的爆米花……街巷叫卖应属于“叫卖广告”。叫卖广告据说古代就有了,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据《易·系辞下》记载,殷周之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说要进行交易,就必然把交换的物品通过叫卖、吆喝来引人注目。屈原在《天问》中就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的描写,讲的是卖肉人姜太公推销商品的情景……“用刀子剁得响响的,吆喝声高高的”。我想,姜太公那把刀子剁得再响,吆喝声再高,也高不过俺表哥崩爆米花那一声爆响。一句耳熟叫卖声,会勾起记忆深处的往事与乡愁。“卖窗纱,安窗纱,修滑轮,专修门窗推不动”“卖雨搭,修房顶漏水”,随城市高楼耸立而生的叫卖,它让我想起儿时听到的“磨刀,磨剪子”“钉锅补漏锅,修理电筒配钥匙”。先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是因为缺钱少物。今非昔比,现在人们手头宽裕了,很少有人再补漏锅换锅底了,锅漏了买新的,刺激消费。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容易满足,小孩子即便吃一块三分冰糕,二分花米桃,一把爆米花,心里也感觉美滋滋的。街巷叫卖曾经是孩童们的期待与念想,也为许多大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希望。如今,由乡村到城市,偶尔会听到电喇叭传来的叫卖声。耳畔回荡了几十年的街巷吆喝叫卖,已渐行渐远。(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委政法委)

征稿

全省政法干警和广大网友们,想一展你的文学才华吗?现在机会来啦!“河南法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