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焚香祭拜悼先人。处处青山烟雾起,千里子孙赶上坟。柳垂阡陌雨沉沉,

又是一年清明

提到清明节

大家首先想到的

应该就是祭祖扫墓吧

清扫墓前

缅怀先人

扫墓当然是清明节的重要组成

那么除了扫墓

大家还知道点清明节的什么吗?

清明作为流传近两千五百年的节日

文化底蕴深厚

管管整理了一些

一起来看一下吧~

清明

的故事

提到清明节的故事,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重耳与介子推吧。

相传,春秋战国期,晋国人介子推,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

除了重耳和介子推,刘邦与清明也有一段故事。

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赢得天下光荣返乡后,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但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无法辨认。刘邦非常的难过,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也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去瞧墓碑,果然看到了他父母的名字。刘邦高兴坏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

与踏青

清明不仅是节日,也是节气。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草木吐绿,气温回升,微风吹拂,天气晴朗,是出门郊游的好时候。“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如此春景,自然是很多人趋之赏之。因此清明节也称踏青节。

踏青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习俗,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先是作为上巳节独立存在,后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与清明节融合,作为清明节的重要组成内容。

如今正值清明,校内春景大好,即使不能出校,在校内转上一转,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清明

与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清明

与寒食

清明节在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融合了上巳节,也融合了时间相近的寒食节,我国各地还有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的不同情况,都有着独特的清明节美食。

青团,南方在清明时习惯食用,用艾草汁拌进糯米面里,再包裹进豆沙,莲蓉等馅料,不甜不腻,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馓子,南北方皆有,但北方多为麦面制成,南方则多为米面。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

薄饼,在过去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现在则不拘泥于清明,而是作为寻常食物了。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用剪子、镊子,梳子等工具,精心捏制出“子推馍”,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捏制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暖菇包,是一道由食米和干暖菇制成美味可口的名点。暖菇包的制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手法多样,馅料多样,是泰安人清明前后的传统美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

除了上面管管提到的

还有

荡秋千蹴鞠

打马球

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据说是因为清明节要禁火吃寒食

为了防止冷餐伤身

大家就多多活动

锻炼身体

虽然现在不必须吃冷食了

但是春意盎然

大家也要多在校园里走走

多赏赏这大好春光呀~

图文来自网络

编辑:郑家驹

审核:滕一爽

李一旗

指导老师:方一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