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传统习俗,陵川民间流传的一首童谣,童谣中说的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年阴历六月初六,姥姥、舅舅都要给外孙、外甥送“羊”,“羊”是一种面食,用面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当地许多人家每年都要制作“面羊”送给自己的外孙女。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姥姥家都要选上等白面或是白玉茭面,蒸上一份面羊,送给外孙吃。一份面羊15只,其中1只大羊,14只小羊,有站羊、卧羊,形态各异。
缺少的面羊,变淡的情感纽带,逐渐消失的文化传统。
如今,蒸面羊的手艺日渐荒疏,小辈们离家远了,长辈们“亲手蒸面羊”的心意也没有了,“送羊”的象征意味越来越少。
河南汤阴县,岳飞的故乡。城东,张庄村,晨光熹微,65岁的贾希云和邻居一起,开始蒸面羊,用白面做成羊的形象。
贾希云介绍,先发面,用发酵粉。用黑豆,一点眼就好瞧了。后期拿用剪子、梳子、刀。蒸羊都是六月蒸,一过六月初一就送羊,蒸好多羊呢……
史文富说,这个村多口人,还会蒸面羊的,没几个了。要是农村的姑娘变成姥姥的话,她们还知道,再下一辈就不会再有了。他非常惋惜。
六月蒸面羊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最初是送“活羊”。一到阴历六月,母亲这一系的长辈,姥姥、姥爷、舅舅或妗子,也就是舅妈,给外孙、外甥送“活羊”,提醒他们要孝敬母亲。为什么会送“羊”?这源于“羊羔跪乳”的故事。
史文富介绍,在很早以前的时候,一家人家,就剩下他母亲,很艰难地养这个孩子,说孩子不孝顺,她将来怎么过,非常艰难啊!后来,他舅舅听了以后说,我到你家看看吧。他就牵着一只母羊、一只小羊去了。他外甥问:“舅舅,你牵着羊来干啥呢?”正好那小羊正在吃奶,它的两个前蹄是跪着的,跪着仰头吃奶。他舅舅说:“这是母亲养育出来后,它要跪着报恩啊!”
这一传说,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深入人心,慢慢地,送活羊演变成蒸面羊,送羊的人也从娘家姥姥、舅舅送外孙、外甥,变成长辈送晚辈,甚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送,但尊母尽孝的含义一直没有变。王新友老人说,羊羔吃奶时跪着,那是报恩呢,动物都知道孝顺。
在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割罢麦子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其实,瞧娘不是瞧娘,是给孩子要羊……
贾希云15岁开始跟着母亲学,耳濡目染,后来自己做了姥姥,就给外孙蒸羊、送羊,一送就是三年。如今,就像村里的很多人家一样,外孙大了,离家远了,就不送了,蒸面羊的手艺也日渐荒疏。
“这都多少年不干了,原来弄的比这好瞧。不干十几年了。不过,现在人都懒了。就像那年轻人,一二十岁的,他们都不瞧,也不学,这慢慢就失传了,可惜啊!”贾希云说。
汤阴城北四公里,离张庄村不远,就是古代羑里城遗址,传说周文王就是在这里推演周易。史文富说,《易经》早有明示:善事父母,天经地义。
“它那卦里面不就显示出来吗?天尊地上下有序,国家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就得孝顺父母,就是这种关系。”史文富说。
汤阴人“送羊”,最看重三只面羊:大羊、二羊、三羊。大羊,有时需要10斤面,蒸出来,直径半米长。
史文富说,大羊是啥?前头俩蹄儿趴着,后头俩蹄儿也是趴着,头在中间哩,有羊角,它好看……
三只羊的背后,是《易经》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当地人将《易经》中的“三阳开泰”观念融入其中。送羊习俗,承载着孝道,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的汤阴,蒸面羊的习俗有了新变化,街边的蛋糕店里,蛋糕羊、面包羊越来越多。阴历六月,人们依然送羊,但很少有人再给外甥讲故事、说孝道,长辈“亲手做”的心意没有了,孩子们也无所谓了,亲情都变淡了。
史文富介绍,原来还有一层意思,他妈要跟孩子讲,你看这羊蒸得多好,都是你姥姥用心给你做出来的,现在这层意思没有了。“我那表弟,我开始还给他送了两年,后来表弟说,哥,别送了。我就不送了。”史文富说。
说起这些,70多岁的史文富怅然若失。
他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她就是几千年过来的礼仪传承下来的,靠文化来传承的。如果没了,都过成圣诞节,还说什么中华民族呢,没特色了!
时间的流逝带走了太多,传统文化的没落,人与人之间逐渐变淡的情感纽带。我们都应该去深思,是不是应该去把丢失的,寻找回来。摘自: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奉献《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习俗季,第四篇:《六月蒸面羊》。